新闻讯息
当前位置: 吉林省生命与安全教育学会 > 新闻讯息
当前位置: 吉林省生命与安全教育学会 > 新闻讯息

深度挖潜为毕业生就业护航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09日丨 文章来源:  丨 点击:15

来源:中国教育报

  ■ 在深度上发力,首先体现在直面供需错配和结构性矛盾,不再满足于表层的“岗位增加”

  ■ 在广度上拓展,则意味着积极破除就业空间的区域性和行业性壁垒

  又是一年毕业季,高校毕业生就业成为全社会的关注焦点。近期,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等多部门联合推出了多项就业政策创新,如将一次性扩岗补助对象由企业拓展到社会组织,综合运用税收优惠、就业补贴、担保贷款等多元化政策工具,鼓励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稳岗扩岗。各地也因地制宜,举办跨省域招聘会、加大基层志愿服务计划、完善校园招聘补贴和实习见习专区建设。所有这些努力共同传递出清晰的政策取向:要在“深度挖潜”和“广度拓展”两个层面同时发力,真正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结构性矛盾和匹配难题,推动就业服务从简单岗位供给向系统能力建设转型。

  在深度上发力,首先体现在直面供需错配和结构性矛盾,不再满足于表层的“岗位增加”。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新兴产业、绿色低碳、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不断催生对专业化、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但不少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实习安排还滞后于这种需求变化,导致毕业生“会的用不上、要的学不到”。各地和高校正在推动供给侧改革,探索专业设置动态调整、课程内容对接产业前沿、实习实践贯穿学业全过程,这样的“深度挖潜”不仅是教育部门的任务,也是需要产业界参与、政府引导的系统工程。真正的解决之道不是增加更多同质化岗位,而是培养更多能够解决实际问题、适应行业变革的年轻人才。

  在广度上拓展,则意味着积极破除就业空间的区域性和行业性壁垒。近年来,各级政府持续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去”“到西部去”,这不仅是缓解大城市就业压力的短期策略,更是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和社会公平的重要抓手。政策设计中不仅包括引导,还要有实打实的支持,如财政补贴、编制保障、职称晋升、生活条件改善等一揽子举措,减少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后顾之忧。同时,拓展就业广度也要重视中小企业、社会组织、新兴业态的吸纳能力,今年将一次性扩岗补助范围扩大到社会组织,正是对这部分潜在岗位空间的激活和扶持。区域间合作举办招聘会、建设就业信息共享平台、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推动就业大市场建设,这些都是在“广度”层面为毕业生开辟更多可能。

  政策的深度和广度同样体现在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上。过去的就业工作往往是“毕业季突击”,集中在最后几个月办招聘会、送岗位,缺乏贯通全学程、全链条的服务意识。而“深度挖潜”要求从学生入学开始就开展职业规划教育,系统开设生涯辅导课程,引入行业导师、企业项目,提供多样化的见习和实习机会;“广度拓展”则要求高校与更多行业、企业、区域政府建立长期合作,推动校企联合培养、订单式教育、双导师制等模式落地。各地探索出的“挂钩联系+重点服务”“活动补助+成效补助”等做法,体现了对就业服务从供给端到需求端的系统设计,这种全周期、全链条的服务思路是破解就业难题的长远之计。

  同时也要承认,解决就业问题不仅仅是政府和政策层面的任务,高校和毕业生还要直面自身的问题。部分高校仍然存在过度重视短期就业率、忽视专业结构调整和产教融合等问题。毕业生个人也需要转变观念,主动适应市场化、多样化的就业格局,树立“在干中学、在干中拓展、在干中不断优化就业质量”的成长型就业理念,不再仅盯着“体面的大厂”“一线城市的白领岗位”,也要看到基层、中小企业、新兴产业中的发展空间和未来潜力。就业不仅是终点,更是职业发展的起点,是锻炼能力、积累经验、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过程。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是经济转型、教育改革、社会公平和青年发展交汇的重要议题。为毕业生创造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既需要政府持续丰富政策工具、打通堵点疏通渠道,也需要高校深化教育供给侧改革、强化就业指导服务,还需要毕业生自身调整心态、主动拥抱变化。只有多方协同发力、同向而行,才能真正把“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落到实处,让更多青年不仅“能就业”,更能“就好业”。

  (作者:张端鸿,系同济大学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 责编:邱晓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