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国家卫健委“2025-2027精神卫生服务年”号召,推动精神心理非药物诊疗技术普及,2025年4月25日,由吉林省生命与安全教育学会主办、吉林省添立商贸有限公司承办的“吉林省首届精神心理非药物诊疗论坛”在长春隆重开幕。承办方邀请了国内7位行业权威专家,通过“理论+实践”“分享+体验”“线上+线下”的多元形式,共探非药物诊疗的创新实践与发展方向。
出席大会的有吉林省生命与安全教育学会会长王野川、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嘉露、副会长兼心理健康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杨玉成,吉林省添立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祖维良,以及150余位精神医学、心理服务、健康教育等领域的机构负责人和从业者。
开幕式上,王野川会长发表致辞,强调在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心理健康工作需紧跟多维需求,持续更新认知与技术手段。他呼吁行业同仁加强协作,推动非药物疗法的规范化与普及化,为公众提供更精准、更人性化的健康服务。
论坛承办方邀请长春市第六医院业务院长董勇为大会主席,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田润辉教授、白山市康宁医院白瑞明教授、通化市精神病院李永峰教授、吉林省神经精神病医院林冬梅教授、长春市第六医院陈艳艳教授为主持专家,共同奉献了一场精彩的学术盛宴。
前沿技术,解锁非药物诊疗新范式
论坛聚焦“科技+健康”融合,7位专家围绕物理疗法、神经调控等领域展开深度探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刘薇教授解析高压电位疗法对失眠的临床效果,揭示其“无创干预睡眠障碍”的潜力;杭州市第七医院邓伟教授提出经颅磁刺激(TMS)的“加速疗法”,通过精准调控改善抑郁症治疗效果;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陆艺教授创新性提出“电休克与磁休克联合疗法”,为精神分裂症患者提供安全康复路径;北京市回龙观医院张东教授展示计算机化认知行为疗法(CCBT),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诊疗效率;长春市第六医院张宇朋教授系统介绍了“脑电治疗在心理科的应用”,给医院心理科带来了具体的指导;中国康复医学会王芳教授带来了“神经调控新技术在精神医学的应用和研究进展”,呈现了该领域学术研究的前沿;首都医科大学王长明教授的“眼动追踪技术在精神类疾病的临床诊断价值”,探讨了技术革新对精神疾病诊断与治疗的突破性意义。
跨界融合,构建全链条服务新生态
论坛特设“沉浸式科技体验区”,十余台高压电位坐椅、经颅磁诊疗仪等设备吸引与会者驻足体验。通过电、磁、光等物理器械的现场操作,从业者直观感受非药物技术对焦虑、抑郁、失眠等病症的干预效果。
科技普惠,探索精神心理健康新路径
在“非药物诊疗标准化建设”对话环节,专家与企业代表共议行业痛点。陆艺教授强调:“物理疗法与药物治疗协同,可填补传统手段的局限性”;张东教授则呼吁“建立计算机化诊疗标准体系,推动技术普惠”。
活动全程通过线上直播辐射全国,吸引超2000名网友互动。杨玉成副会长指出:“非药物诊疗并非替代传统医学,而是通过多维度干预弥补治疗空白。未来需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让创新成果惠及更多患者。”
据悉,论坛已促成多项院企合作,涵盖物理疗法研发、社区心理服务网络建设等领域。王野川会长表示,学会将联合更多精神心理服务机构共建“全链条心理健康生态”,为“健康中国2030”注入吉林智慧。
作为吉林省精神心理卫生领域的里程碑事件,本次论坛以科技之力开辟诊疗新赛道,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在非药物疗法与数字化浪潮的双重驱动下,一场“以健康为中心”的变革正在北国大地悄然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