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盘点
新时代新气象——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在教育系统奋力掀起“建设教育强国”宏伟目标的实践浪潮中,我国基础教育肩负着怎样的使命?基础教育核心领域的课程改革又呈现出怎样的态势?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的论断高屋建瓴,为我国基础教育作出了新的使命定位,指明了新的目标方向。究竟如何深刻理解和扎实筑牢基础教育之于教育强国建设的“基点”作用?这无疑成为新时代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最强劲的“使命之问”,需要课程改革作出切实生动的回应。回望2023年,我们发现:在这一发人深省和催人奋进的“使命之问”感召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悄然迈上了筑牢基础教育“基点”的新征程。
盘点2023年基础教育改革一系列政策文件,蕴含并折射课程改革的总体特征与趋势,集中体现在:政策导向更加强劲,发展理念更加鲜明,内容主题更加切实,改革思路更加可行,实施策略更加精准,保障举措更加有力。如果说政策文件为深化课程改革提供了更加明确的实践指引和坚强保障,那么诚如广大中小学校长和教师所强烈感受到的,“发展素质教育”“双减”“科学教育”“新课程方案”“教育家精神”“教研体系建设”等,已然成为2023年课程改革实践中最具显示度的关键词。而这些关键词的实质性落地,使深化课程改革在新征程上走得更加扎实和雄健。
发展素质教育——
为深化课程改革吹响 新号角
党的十九大报告、二十大报告都明确提出“发展素质教育”,这为新时代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一条坚定的实践道路。新时代发展素质教育,意味着必须切实回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必须切实促进每一名学生自主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并为终身发展奠基。为此,新时代发展素质教育,在思想立场上,要毫不动摇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一以贯之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立场坚定地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要旗帜鲜明地加快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在实施路径上,要通过深化课程教学改革落实“双减”,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在实践主题上,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做好科学教育加法;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充分发挥教师育人作用;要大力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充分发挥课程育人功能;要不断优化教育教学方式,着力提升课堂教学育人质量。无疑,发展素质教育是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之策,是发挥基础教育之于建设教育强国“基点”作用的切实道路。
事实上,关于基础教育改革的相关文件中也彰显了“发展素质教育”的鲜明政策导向。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中强调,“发展素质教育,指导、发动各地和学校深化育人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坚决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切实提高育人水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中提出了实施素质教育提升行动的具体思路,包括构建“大思政课”体系,加强优质教学辅助资源建设,遴选一批思政“精品课”,开展“学习新思想 做好接班人”“开学第一课”等德育品牌活动;加强科学与文化素质培养,丰富科学教育资源,开展科普教育和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实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丰富读书资源,建设读书服务平台;强化体美劳教育,常态化开展学校体育竞赛和艺术展演展示活动,加强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艺术素质测评和心理健康教育。
而在落实政策文件的生动实践中,无论是通过加强科学教育,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养具有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团体;还是通过落实新课程理念,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或是通过实施素质教育提升行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都集中体现了新时代发展素质教育的核心内涵和目标追求。
做好科学教育加法——
为深化课程改革拓展 新领域
2023年2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这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始终关注、对优化“双减”的深切关怀和对强化科学教育的高度关切。特别是,总书记用这寥寥数语,深刻阐释了“双减”政策下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意义价值、目标追求和实践策略。提高育人质量是提升“双减”成效的支撑点,科学教育是提高育人质量的生长点,培育科学家精神是强化科学教育的着力点,激发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是培育科学家精神的关键点,这正是强化科学教育之于深化“双减”的实践逻辑。
如何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根本之策是“让科学的神奇激发学生的好奇”。这需要在科学教育过程中,通过提供原生态的题材——对科学史上引发科学创造的原始背景史料进行“问题化”的再造还原,设置开放性的问题——将科学规律或科学结论转化为具有不确定性的问题,提出游戏化的任务——将探究科学规律或科学结论的内容转化为富于挑战的有趣的游戏,创设超现实的情境——创设超越现实世界和学生经验的虚拟化的问题情境,设计跨学科的主题——设置蕴含多学科交融并需要以多学科整合解决的综合性问题等,激发学生进行深度探究。事实上,原生态的题材、开放性的问题、游戏化的任务、超现实的情境和跨学科的主题,蕴含着科学的奥秘与神奇,也蕴含着科学家和科学创造的精神踪迹,更能强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
为了进一步有方法、有步骤地开展科学教育,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从课程教材、实验教学、师资培养、实践活动、条件保障等方面进行系统部署,以完善科学教育标准、提升科学教育质量、拓展科学实践活动、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等作为重要抓手,在落实“双减”的同时做好科学教育加法。
基础教育阶段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素质的决定性阶段,科学教育不仅要与科技类非学科培训、科技类竞赛以及“中学生英才计划”“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高校科学营”等各类计划统筹协调,更要与课程改革同向同行。《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化了科学课程中动手实践、实验探究和创新思维培养等方面的要求。广大中小学科学教师也在科学教育实践中深入贯彻新课标要求,围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中心任务,以提升科学素养为重点,开展丰富多样的实验探究与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开展以科学实践为依托,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活动。在丰富的实践探索中,一些学校还对国家课程、课后服务和校外实践活动、假期作业等进行一体化设计,广泛开展“‘科学家精神进校园’专家讲座”“科普作品阅读节”“小小发明家”等各类科普教育、科技制作活动。一些学校还鼓励有兴趣的学生成立各种科技社团和兴趣小组。通过开展广泛的科学实践教育,学校提供了更具针对性、启发性的指导,为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质提供了重要支撑。
落实新课程方案——
为深化课程改革打开 新局面
追溯过往20多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无疑是一个守正创新的动态实践过程。作为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献,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每一次修订与出台都集中体现了课程自身立足新目标、破解新问题、不断谋求高质量发展的一种意义诉求、实践要求和理念追求。
2023年,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真正进入全面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方案》)的关键节点。《课程方案》的核心要义是高扬育人旗帜,坚持素养导向。育人为本作为理念性原则,应是课程教学改革的立足点、出发点和落脚点;培养素养作为操作性策略,应是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点、切入点和着力点;培养素养是育人的根本保障,育人需要通过培养核心素养得以实现。不仅如此,较之以往,《课程方案》突出了课程价值的文化性、课程目标的整体性和课程实施的过程性。
为此,深层次、高质量落实《课程方案》,首先要坚守育人为本这一理念性原则,其次要践行培养素养这一操作性策略。对此,《课程方案》中有具体而清晰的表达,为课程实施提供了具有方法论意义的支撑,诸如,要“体现课程育人价值”“明确育人主线”“细化育人目标”“强化协同育人”“突出过程育人”;以及要“聚焦核心素养”“目标基于素养”“内容蕴含素养”“过程培育素养”“评价依循素养”等等。
与此同时,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中对学校、教师如何落实新课程方案也提出了具体思路。诸如,要聚焦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设计、学科实践(实验教学)、跨学科主题学习、作业设计、考试命题、综合素质评价等教学改革重点难点问题,探索不同发展水平地区和学校有效推进教学改革的实践模式。要深入研究课程教材内容和课堂教学规律,创新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变革教与学方式,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克服单纯教师讲学生听、教知识学知识等现象,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
“坚持素养导向、强化学科实践、推进综合学习、落实因材施教”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以此要求为基本遵循的学校实践探索和广大中小学教师的创造生成层出不穷,我们由此看到更多落实新课程、新课标的实践举措。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聚焦基础教育教学领域重点难点问题,抓住重要概念、观点着力突破:一方面,以学科大概念、重要观念为核心构建知识体系,以主题为引领,促使课程内容情境化、学科知识与方法有效关联;另一方面,将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一系列新型学习方式引入课堂,通过广泛开展劳动实践、跨学科主题学习等综合活动,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深层次推动课堂教学的变革。
弘扬教育家精神——
为深化课程改革提升 新境界
教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执行者与落实者,在第39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深刻阐述了教育家精神的时代内涵与要求,即“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教育家精神不仅深刻回答了“建设怎样的教师队伍”这一重要问题,明确了更好实现教师教书育人使命的行动准则;更是落实课程方案的重要支撑,是教师在教育改革新征程上有待修炼的品格与境界。
深化课程改革,核心在课堂,关键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弘扬教育家精神,其基本原则就是将教师作为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教师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立德,让课堂满载着高尚道德和真爱良知,在教学中实现对学生生命的启迪与感召。在课堂教学中弘扬教育家精神,其根本出发点在于明确育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弱化功利化价值判断,强化生命意义价值引导。教师以高超的专业能力,启智润心,实现学生生命与精神的绽放。在课堂教学中弘扬教育家精神,其基本路径就是因材施教。以学生学习为主体,淡化教学模式流程,活化学生学习方式,以差异化教育与针对性个别指导满足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推动每个学生的生命勃发与律动。
回望基础教育课程教学多年来的改革与发展,可以发现许多充满强烈价值倾向和鲜明行动导向的理念。在弘扬教育家精神的道路上,我们更要对此保有持续的追问:真的能做到在课程教学中为了每个学生的一切吗?真的能关注到学生生命的别样特点与意义吗?真的能实现对学生潜能的调动与激发吗?这些追问与深思,是对教师专业能力的基本评判,也是对教书育人使命的深度问询。
可以想见,蕴含着教育家精神的课堂,无疑是熔铸了“育人”“育每一个人”“育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人”灵魂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才能彰显“育人为本”的宗旨,着力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更为科学的学习过程与人文发展的环境,力求高质量地促成课程文化价值、教师主导与示范作用以及学生主体发展动能的完满释放。
提高教科研质量——
为深化课程改革充盈 新动能
加强和改进教研、科研工作,是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之举。教科研工作的重点在于通过解决课程改革中的具体教学问题,实现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进而推动课程改革理念在一线教学中有效落实。事实上,教科研对于教育教学的支撑、引领与驱动作用,一直受到广泛关注。2019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中就明确提出“教研工作是保障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撑”,同年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中也明确指出:“鼓励支持中小学教师增强科研意识,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不断深化对教育教学改革的规律性认识,探索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教书育人有效方式和途径,推进素质教育发展。”2023年,更是将强化教科研的专业支撑作为更好实施国家课程、引领课程改革走上科学化道路的重要举措的一年。《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明确要求“强化教研专业引领”“推进教研方式创新”。教育部在8月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教研工作会议上,也强调“教研系统必须立足职能定位”,立足关键问题,强化“五育并举”,加强课程实施环节相关问题的研究。十四届全国政协第十次双周协商座谈会也聚焦“中小学教研体系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建议,教科研的价值得到进一步彰显。
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有赖于高质量的教研。2023年,课程改革的深化对教研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挑战、新要求。教研体系必须与时俱进,加快改革与创新。多地区、多层级的教研机构以相关文件精神为依托,理顺教研工作管理机制,推动形成上下联动、各方协调的教研工作体系。
高质量的教科研工作也有赖于高质量的教研队伍。建强教研队伍,加快教科研方式的转型,提升教科研对教学实践的引领作用,也成为教研部门共同努力的方向。为此,一些教研队伍深入学校,聚焦课堂,围绕具体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和实践,以对学校与教师的指导提高教师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一些区域充分利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学术团体等机构的专业力量,加强中小学与科研机构的合作与沟通。通过科研引领,拓展教学活动的可能边界;通过教学创新,系统变革教学模式,助推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回望之后再展望——2024,我们期待,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高位指引下,在建设教育强国宏伟目标的强烈感召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高扬立德树人旗帜,围绕发展素质教育战略任务,进一步扎实深化2023年所聚焦的实践主题,精心谋划新内涵、新任务和新举措,使其汇聚并转化为更加雄厚的力量,为筑牢基础教育“基点”深度赋能。
2024——让我们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作者分别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2023年,这些政策值得关注
3月
3月27日,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实施方案》,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深化全民阅读活动的重要部署,推动青少年学生阅读深入开展。
5月
5月9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加强机制创新,深化育人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更新教育理念,转变育人方式,坚决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
5月9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与管理的意见》,激发地方和学校课程建设活力,构建以国家课程为主体、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重要拓展和有益补充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增强课程适应性。
5月17日,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从课程教材、实验教学、师资培养、实践活动、条件保障等方面强化顶层设计,推进学校主阵地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衔接,提供更加优质的科学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质。
7月
7月14日,中国科协与教育部联合印发《“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行动”实施方案》,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构建开放协同工作模式,用新时代科学家精神铸魂育人。
7月25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实施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简称“国优计划”),通过“国优计划”研究生培养吸引优秀人才从教,为中小学输送一批教育情怀深厚、专业素养卓越、教学基本功扎实的优秀教师。
7月26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显著扩大基础教育优质资源,加快构建幼有优育、学有优教的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
10月
10月15日,于2023年7月20日教育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的《校外培训行政处罚暂行办法》正式施行。这是我国校外培训行政执法方面第一个专门性法规,是校外培训领域落实中央全面依法治国要求的重要举措。
作者:特约撰稿 李铁安 谭霞
《中国教育报》2023年12月29日第5版 版名:课程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