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专家许燕:大学生自杀的鉴别与预防
发布日期:2025年11月07日丨
文章来源: 丨
点击:30
来源:中国教育
问:许老师您好!由您编撰的《救援生命 重建希望》已经出版。能简单谈谈撰写本书的初衷吗?
许燕:这本书是写给所有关注生命意义的朋友们的,希望大家了解自杀行为及其心理原因,从而更加深刻和理性地对待生命、理解生命、尊重生命。
自杀是一个相当严肃的话题。人们面对死亡总是会有恐惧心理,这就造成对自杀现象存在很多迷思和误解。写这本书,是要和大家认真地探讨生命和死亡,尤其是当一个人主动选择结束自己生命的时候,其背后潜藏着复杂心理动机和过程。在这本书里,我们从心理学的专业角度出发,剖析自杀产生的可能原因,澄清大众对自杀的误解,并对预防自杀和救治自杀者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方案。它可以作为学校学生工作者的参考书籍。
问:这么看来这本书有很强的阅读价值。您能具体谈谈这本书的最大特色在哪里吗?
许燕:这本书最大的特色在于,除了一般性地介绍自杀现象及其原因之外,还帮助学校、师生学会如何面对和处理自杀行为,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现在人们遇到自杀事件,常见的反应是恐慌和不知所措,要么避而不谈,要么成为惊弓之鸟。这些反应当然都是可以理解的,但肯定还有更恰当的处理方法。处理不当,则可能会起到反效果。例如,有一名学生因为多门课程不及格而自杀,校方或老师对此事却讳莫如深,无形中就会给其他学生造成这样一种印象:自杀之后很多事情就不了了之了,所以自杀是解决问题的方式之一。如果这样的认识在学生中广泛传播,其影响是相当不利的。还有人为情自杀未遂,周围人对他的行为很不理解,觉得他很懦弱,那么这种羞辱感就可能会强化他再次自杀的愿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给他更多的理解,帮助他找到解决情感问题的其他方式,这些在我们的书里都有具体的介绍。
问:感觉上人们对于自杀还有很多想当然的误解,您能具体谈谈吗?
许燕:当然可以。一般来说,当一个人对生活感到极度失望,觉得他面对的问题无法解决的时候,才可能真正采取行动结束生命。也就是说,自杀的人并非是真的想终止生命,而是想终止痛苦。在自杀之前个体可能会采取很多方式求助,但这种求助一般人很难察觉其意图。比如有一位护士平时表现地活泼开朗,有一段时间却常常愁眉苦脸,她屡次约同科室的医生陪她聊聊。遗憾的是没有人意识到她正在和自杀念头进行激烈的斗争,拒绝了她的邀请。结果不久后她就自杀了。因此想自杀的人并不一定从一开始自杀念头就非常坚决,通常在实施自杀行为之前,个体往往处于长久的矛盾之中,也会求助于他人,尝试用别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如果在这个时候周围的人能够敏锐地察觉到他们的意图,帮助他们找到消除痛苦的其它途径,很可能就能挽回一个生命。
现在人们还有一个误区,就是认为自杀的人都患有精神疾病。当然不可否认,自杀的高发人群里的确有相当比例是患有各种精神疾病的人,但并非所有尝试自杀的人都有精神问题。就因为这一误解,许多有自杀意图的人不愿意到心理咨询机构去寻求专业帮助,担心被归类为精神病患者。这也反映了人们对心理咨询的误解。在遇到问题时,寻求亲朋好友的支持理解是一方面,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帮助也是解决问题的另一种方法。咨询师可以帮助处于低谷的人们看清楚问题本身、个人本身,完全没有必要讳疾忌医。而且从专业角度来讲,心理咨询的范围远远超出人们所理解的狭窄范围,它更多地是为正常人群服务的。
第三个误区是回避谈论自杀的问题。当出现自杀或自杀未遂事件时,许多人采取的是回避的态度,担心因为讨论自杀而引发自杀。其实,自杀事件之后,也是生命教育的时机。自杀具有传染性特征,认真而有效地讨论自杀问题,对准备实施自杀行为的人是非常具有帮助价值的,帮助他们矫正不合理的观念,重新准确地思考生命的价值,建立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等。其实,这些有自杀意图的人是非常希望大家来讨论自杀问题的,他们希望大家能帮助他们摆脱痛苦的困境。同时,对于自杀者周围的群体也是应该关注的对象,他们特别是关系密切者也是会受到心理冲击,科学地讨论自杀问题,而不是议论自杀者的隐私,将对大家的心理健康的恢复是有积极意义的。
问:心理咨询师可以帮助那些有自杀念头的人,那么您认为缺乏心理学专业知识的普通人应该如何识别那些有自杀念头的人呢?
许燕:帮助自杀者不分专业与非专业人士。对于自杀问题而言,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作用很可能未必有自杀者周围的亲友那么直接。因为毕竟只有当自杀者本人愿意,才能够接受咨询师的帮助。其实有自杀念头的人在言行上肯定会流露出痕迹,根据这些线索人们是可以掌握他们的情况的。比如说有些人会无意中说“我不在了,也没有人会在乎的”,“我是个没用的人,活着也是拖累别人”,甚至“死了就不会痛苦了”之类的话。听到这些话语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当一个人被自杀念头困扰的时候,他也可能会无法专注于自己的工作,或者做出一些反常行为,例如学业成绩下降,工作心不在焉,把自己心爱的或有价值的东西扔掉或者转赠给他人,与平日的朋友断绝来往,或者中断其他亲密的关系,把自己孤立起来等等。如果周围的人比较敏感的话,也会感受到他情绪上的变化,比如变得沮丧、失落、无意义无价值甚至绝望。这些线索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求救的信号。如果我们能够对这些信号敏感一些,不难发现一个人的自杀念头,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帮助他们。
问:如果我们发现一个人有自杀意图,应该怎么办呢?
许燕:我们要了解这个人最近发生了什么事情,认真地倾听他,而一定不要急于评判他、指责他,陈述一堆大道理。一些人可能会在这时采取激将法,对这个人说“有本事你就自杀啊”,我必须指出用这样的方式挽救生命是非常冒险的。想自杀的人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是别人的理解和接纳。听听他为什么想自杀,有什么问题一直困扰他,先不急于帮他解决和分析问题,而是从情感上给予支持,然后再帮助他去调动资源,面对问题,摆脱自杀念头。如果你是一个学生,发现自己的同学有自杀的念头,则一定要在第一时间求助于老师、家长或者心理咨询专业人员。
问:现在大学生自杀的现象时有发生,您对此有什么看法吗?
许燕:首先大学生群体的自杀现象和其他群体的自杀现象一样,它的存在是正常的,大学生中自杀的比例比其他人群的比例要低很多。只不过大学生被认为是高素质的知识阶层,他们之中存在的问题才格外受到大家关注。造成大学生自杀的原因很多,来自社会方面的、学业上的压力事件,情感危机,个人性格特征或者是患有某些精神疾病(如抑郁症),都可能导致自杀。最近一、两年发生了多起大学生自杀的事件,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关注和讨论,最常见的说法是指责现在的大学生心理脆弱,或挫折承受能力不强。然而这个问题不能孤立地看待,简单地归罪于大学生自身。一方面有社会的原因,社会大环境的浮躁带来学生价值感的缺失,导致内心的冲突加剧,而当个体遇到困难,也很难获得相应的社会帮助资源。另一方面也有家庭的原因。很多父母常常以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其他方面就不用太操心,忽略了孩子的心理问题。除此之外,个人方面也有很多原因,比如在遇到挫折的时候会把问题扩大化,忽视自己的力量,最后只有选择最无奈的方式。如果社会家庭和个人能够更懂得一些自杀预防的知识,很多悲剧是可以避免的。
问:您认为学校应采取哪些措施来有效预防自杀呢?
许燕:目前国际上已经形成了通用的应对校园自杀的三级预防系统,在我们书中也有详细的介绍,很多方面都值得我们借鉴。中国古语讲“防患于未然”,我想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增加生死教育这一现在缺失的内容是当务之急。死亡一直是人类的禁忌话题之一,但又是每个人必须面对和经历的过程,那为什么我们不能提前给孩子们上这堂必修课呢?如果学校和家长可以开诚布公地跟孩子讨论生命和死亡的话题,给予他们成熟和理性的指导,相信孩子会从中学习到勇气,获得力量。这是广泛意义上的,同时也是最有效的预防手段。除此之外,学校和社会也应多建立一些能够及时提供给学生帮助的社会支持资源,比如心理辅导和咨询的人员和机构等,一方面可以通过开展讲座或培训来普及自杀预防的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保密前提下让有需要的学生得到专业支持。而一旦发现了有自杀念头的学生,学校必须要积极进行干预。辅导员可能是做好这个工作的基础力量,需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变化,掌握信息,然后配合专业人士帮助这些同学,在以后的时间里也要继续关注他们的动向。最后,假如真的有学生自杀了,学校则要适当处理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闭口不谈并不是好的解决方式,除了相关的善后工作之外,对于自杀者身边的同学或者目睹自杀的学生,都有必要做相应的心理安抚工作,以免恐惧或自责的情绪蔓延。
当然,预防自杀并不仅是学校一方的责任。整个社会都要更关注心理弱势人群,同时个人也要勇于为自己的生命负责。
问:我觉得有时候外界的环境难以改变,这时是不是个人的自我调节就显得更重要了。最后请您对我们普通人如何保持心理健康提些建议好吗?
许燕:我很赞同你所说的自我调节的观点,因为人最终还是要对自己负责,学会自我调节,增强自己的挫折耐受力,无论将来走到哪里都受益无穷。我们每天都要面对压力,不开心不如意的事情时有发生,这些事情总会对情绪产生巨大影响。平时大家都有经验,自己常常会被自己的情绪主宰。比如在愤怒的情况下更容易和别人起冲突,失落的时候觉得好像世界末日到了。一旦这些情绪消失了,该快乐的还是快乐的。所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挺重要。还有就是要多和别人交流,朋友多了,你的社会支持网络就变宽了,难过的时候可以找朋友倾诉,甚至有些朋友还能帮你解决问题,这是非常好的事情。最重要的还是肯定自己,悦纳自己,充实地生活,寻获生命的意义。最后衷心祝愿读者们身心健康,生活幸福!
(通讯员 李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