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发生自杀行为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15日丨
文章来源: 丨
点击:16
来源: 百度网
近年来,我国高校学生发生自杀行为已不再是多么罕见的事了,我们平时看新闻就会发现,某高校的某某自杀了。一看到这样的新闻,我们就会感叹,为什么现在的大学生放着好好的书不读,好好的生活不去享受?
自杀的心理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杀动机的形成。个别学生在遇到挫折或打击时,为逃避现实,将自杀作为寻求解脱的手段。例如,调查的案例中,有位大学生因生活自理能力差,对大学生活难以适应,成绩因此一落千丈,自感生活毫无意义,便决定以自杀来寻求解脱。有个案例反映:自杀者借自杀作为对自己因做错了事而产生的悔恨、惩罚,作为自罪自责心理的补偿。如一位大学生在中学时,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进入大学后,学习方法不正确,学习成绩一直不好,自感对不起父母和乡亲,在强烈的自罪自责心理驱使下便采取了自杀行为。此外,有的把自杀作为报复手段,从而使有关的人感到内疚、后悔和不安。如一位大学生的父母离异,对他的学习、生活不闻不问,给该生的心理带来很大的创伤。在学习上、生活上几经挫折后,该生便万念俱灰,想到了以自杀来报复其父母。
第二阶段,心理矛盾冲突。自杀动机产生后,求生的本能可能使自杀者陷入一种生与死的矛盾冲突之中,难以最终作出自杀决定。此时,自杀者会经常谈论与自杀有关的话题,预言、暗示自杀,或以自杀来威胁别人,从而表现出直接或间接的自杀意图。实际上,我们可以看作是自杀者发出的寻求帮助或引起别人注意的信号。此时,如能及时得到他人的关注,或在他人的帮助下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自杀者很可能会减轻或打消自杀的企图。这也是自杀行为可以预防和救助的心理基础。但周围的人往往认为常喊着要自杀的人其实不会自杀,因而不太关注欲自杀者发出的信号,以致痛失救助良机。
第三阶段,自杀者平静阶段。自杀者似乎已从困扰中解脱出来,不再谈论或暗示自杀,情绪好转,抑郁减轻,显得平静。这样周围的人真以为他的心理状态好转了,从而放松警惕。但这往往是自杀态度已经坚定不移的一种表现,当然也不完全排除是自杀者心理状态好转的表现。因为发展到这个阶段,自杀者认为自己已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再为生与死的选择而苦恼。因此他们不再谈论或暗示自杀,甚至表现出各方面的平静。目的可能是为了摆脱旁人对其自杀行为的阻碍和干预。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一方面,他们的身心处在青年期;另一方面,脑力劳动是他们的主要活动方式,用脑的频繁性和复杂性影响着他们心理的变化和发展。此外,他们的内心世界也相对较为复杂,他们的心理境界、需求、思想和价值观念等等,不同一般。这些特征使得大学生的自杀行为表现出与一般个体不同的规律性。因此,我们研究大学生的自杀问题,应当从大学生自杀的心理机制入手。
大学生自杀行为频发给大学生自身也敲响了警钟。个体的心理问题是一个不断累积的过程,大学生自身也应及时反省和清理自己的心理污垢,才能提高心理健康的水平。
首先,加强个人自身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个体生命的价值所在是追求有尊严的生活。加强修养,完善自我人格,认识和理解生命的意义,领悟和把握生活的真谛,不断形成对人生的正确看法。只有在正确的人生观指导下,个体才能以平和、理性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失败,成功与喜悦,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能以开阔的胸襟、乐观的态度迎接人生的挑战,面对生活的磨难。
其次,学会自我控制,独立把握和悦纳自我。自我控制能力是个体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作为成长中的大学生应强化主体意识,学会独立面对生活事件,独立处理人生课题,主动地把握自我,做自己行为的主人。只有能够把握自我的人,才能实现自我同一性的最大化,才能在人生的重大课题面前,保持一份平静和淡然,才能避免成为心理发展道路上的迷途羔羊,而自由畅游于现实世界之中。
第三,建构适应个体发展的人际支持系统。个体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家庭和朋友。人是社会性动物,没有人际支持的个体在社会上将是孤独的。在现实中,每一个个体都应有意识地培养和建构自己的微观支持系统,包括父母等家庭成员支持是第一层面,学校老师、同学以及亲戚、朋友、同事等支持构成的人际环境。当出现负性生活事件时,在强大的压力面前,大学生应积极求助家庭,求助老师,求助同学,尤其要善于求助社会专业咨询机构,及时得到辅导和帮助。
看完以上内容,我们知道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对国家的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所以,我们要更多的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大学生自身也要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不要一遇到挫折就逃避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