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学生自杀
当前位置: 吉林省生命与安全教育学会 > 预防学生自杀
当前位置: 吉林省生命与安全教育学会 > 预防学生自杀

预防学生自杀,加强爱与生命教育

发布日期:2022年06月10日丨 文章来源:知乎网  丨 点击:515

生命教育直面生死话题,尽管许多人一直回避与死亡相关的话题,而死亡事件总是不经意间就出现了。2021年9月8日晚上重庆三个12~13岁女孩相约从18楼跳下,抢救无效死亡。花季少年轻生,实足令人心痛;依上海的一则调查,根据2018年数据显示,我国儿童自杀率统计结果:世界第一,每年有10万名青少年死于自杀,最终的数据统计有22.79%的中小学生有过想结束自己生命的想法,认真考虑过该想法的有15.23%,更有5.85%的孩子曾计划自杀,并有1.71%的中小学生自杀未遂。在自杀者的年龄中,12岁的占第一位,其次是14岁、11岁和13岁,女生占比72.7%远高于男生占比23.7%;在年级统计中,小学五六年级占比高达31%,其次是初中(资料来自北医儿童发展中心发布数据)。

现在我简要举几个实例来探索学生自杀两种成因

一、缺少心身安全防护,早年心理创伤影响,强调爱的教育

案例一:黄山(化名),男,其父母带他从外地到XMFL心理中心来找我寻求咨询辅导帮助时,黄山是初中生,忧郁症与沉迷网络的症状,经过几次辅导搜出了黄山小学低年级时就出现过严重抑郁,黄山自述自己在家里墙上的白板上写:我想死。黄山说母亲看到那几个字,说了句:怎么回事?就离开了,后来父亲也看到了,父亲摸了一下他的头说:怎么了?也走了。这就是父母当是的反应,有点诧异,又不太在意就忽略了。对此,心理咨询师实是感到遗憾,一个7~8岁的孩子想死,这是多大的一件事,说明他肯定遇到了很大的痛苦或困难;在谈话过程中,黄山也谈不出什么问题,他只知道小时侯经常一个人在家,感到孤独。杨老师借助探索潜意识的方法:年龄回溯与自由联想,观察到了黄山的表情出现了恐惧逃避哀哭状,经过进一步询问,黄山说他想起来了,当时家住在小学边,校内有一位男体育教师,跟自己父亲是认识的,因为父亲在职业之外还创业开公司忙,母亲也上班还常去打麻将,黄山经常一个人在家,而那位体育老师趁黄山父母不在时到他家玩,对黄山进行了“性骚扰”、“猥亵”,并且是持继了相当一段时间,有时很经常。黄山已经“忘了”,经辅导后老师帮他找到了这个“心理创伤的原点”。

点评:儿童有自虐或自杀倾向,需观测是否遇到“欺凌”、“霸凌”、“体罚”、“性侵”、“班级落选”、“事件挫败”、“强硬责骂”等不良事件、不公待遇导致的恐惧、退缩、厌世、自绝以期逃避不能承受之心理痛苦。多数在幼年受到侵害的少年儿童是不敢说出来,尤其是来自长辈权威关系的类似“教师体罚”、“家长厌弃虐待”或是“高年级同学霸凌”、“周遭熟人性侵”等,年幼的学童自感无力改变,只能默默忍受,又无法忍受下去,不断地加重心理问题症状,特别是创伤伤害事件持续存在,或是叠加型创伤进一步导致其刚刚处在发展期的心理特征出现了扭曲;一旦看不到改善的希望,绝望了就可能选择绝世;精神科医生的报告显示年龄小的7-8岁诊断精神分裂的,8岁就有自杀的。有些山区寄宿小学,学生住在集体宿舍里,很小就遭遇过欺凌、性侵;或是留守儿童,父母没尽到实际的监护功能,导致孩童的身心安全及健康成长得不到保证。守护儿童成长的身心安全很重要,多观察小孩的状况,有异样及时了解帮助。

案例二:高二学生陈强(化名),男,与一女生谈恋爱,约好一起去一次短程的旅行;然而失恋了;几天的假期,女友被另一男生约走了。男生因失恋而自杀,留给那女生的遗书是下辈子我会带你去看下雪;给父亲的遗言是下辈子再做父子。这例学生的问题明显就是爱面子,抗挫能力太差;当然,这个家庭有可能因某些因素,让孩子有爱的缺失感,正是爱的缺失感使陈强从恋爱中去寻找去抓住,一旦抓不住失手、失恋,他就感觉失去爱而感到空虚孤独。所以,家庭是孩子爱的湾湾,是未成年孩子心灵温暖的依托平台;一位在家中感受到爱的孩子,情感丰富,有安全感,内心充实,就算被父母责骂甚至被父母打过,但由于,对父母家庭的爱的信任,使他能承受得了这些责打;如果父母家庭教育做得更好一些的话,当父母责骂孩子后,会就自己不好的态度跟孩子道歉,那么,孩子也就心平气和的接纳父母意见,并且愿意进一步改正。

点评:老师对学生心里有爱,家庭要有爱的体验、爱的教育,爱的行动力表达;爱是留住生命的最好的理由,有力量的爱能托举起生命的见证;珍爱生命是需要学习、体会、认识、践行的。所以,要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生活教育、挫折教育,提早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贯穿于其中的是生命教育的价值功能所在。

二、来自期望过高的心理压力,不堪重负,重视生命教育

案例三:李冬,女,初中毕业放榜后自杀,导致她的平时同居一屋并同睡一床的读小学的妹妹因恐惧发作晚上不敢睡觉,家长前来咨询中心求助;经了解,李冬的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太高,要求她一定要考上重点高中,李冬是一位很懂事,读书很刻苦的学生,她知道父母的期望,然而,无论她怎么努力,成绩也只是中等偏上一些;中考放榜后,李冬的距离父母给她的重点高中目标尚有几分之差,父母一再惋惜叹息,父亲说:我就是借钱也要帮你买到这几分让你进这所学校,你爸爸这辈子最遗憾的就是没上过大学,要进这所重点中学就能进好的大学。女儿自杀留下的遗书是:原谅我,我受不了,我不想让你们为我操心受苦。李冬自杀是因父母期望太高,而自己感到力不从心,父母强迫倾向,当孩子感到达不到要求时选择了放弃。

案例四:南京一位特级老师黄老师在公开场合为大家上了一堂生命教育的课,悼念其在海外自杀的女儿,女儿不但学习成绩优异,还体育好、音乐好,会吹长笛,玩打击乐,出访过新加坡、新西兰、澳洲、韩国等,似乎也没什么特别的事件,远远却在荷兰留学期间自杀了,遗书要求警察不要救她,一句话:……我真的太太太累了,八年来一次次平定崩塌的心灵……”原来,远远饱受强迫症折磨已八年之久。是强迫症倾向中的求完美,求完美的人到一个地步可能会很刻板,只允许成功不允许失败,只能接受有风光的表现,却难以平抑内心的孤寂。女儿自杀后,黄老师检讨了自己,发现在孩子很小的时侯就送去寄宿,过早过小就寄宿的孩子面临很多困难又没机会表达,又不能适时得到帮助就可能压抑成抑郁性格倾向。黄老师回想初中时女儿变得沉默寡言,其实已经有心理问题了,而作家长了只以为孩子长大变内向而已,错过了在青春期心理成长重要阶段对孩子心理成长的强有力支持;后来,远远又以优异的成绩到海外留学,可想而知,远远在国内未解决的心理问题,加之到海外的学习生活适应困难,一次又一次地努力,发现自己力不能胜就选择了自杀。

点评:孩子们身心都健康快乐地成长,好好的活着,生命自带的尊严,远比学业名次及各类奖项重要得多。

导致学生自杀的成因还应从学生个体的生物特征、社会事件及相关社会文化原因、个人经历遭遇及家庭背景系统的综合多方因素考虑;即或是同一类的创伤事件临到,有些人“病”倒了,有些一段时间后自己站起来了,还有些人会“更坚强”从而生命力量更丰盛;每个人心理素质不一样,成长的机会资源条件各不相同,不能一概而论;总的来说,对学生自杀,这一不幸的事件,家庭、学校、社会是否都有一份责任,这是应该提出的话题;特别关注学生心身的安全,健康地成长,给予强有力的爱的心理支持及珍爱美好生命见证的生命教育,路在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