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校园欺凌
当前位置: 吉林省生命与安全教育学会 > 遏制校园欺凌
当前位置: 吉林省生命与安全教育学会 > 遏制校园欺凌

预防和遏止校园暴力的四点建议

发布日期:2022年06月02日丨 文章来源:  丨 点击:559

兄弟同心,其利断金。

只要社会、学校、老师和家长合成一条心、拧成一股绳,一定能很好地预防和遏止校园暴力。

今年11月16日,湖南永州一14岁的女中学生自习课上持刀将同学捅伤。类似的中小学生在校园内持刀伤人甚至致人死亡的事件,并非个案,校园安全日渐凸现,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亟待研究破解。

梳理发现,持刀伤人者大都具有偏执、易冲动、报复心强、手段残暴等显性共同特征,是严重心理变态诱发的极端行为。

我认为,预防纸遏止持刀伤人案件发生,需要社会、学校、老师和家长四位一体、密切协作,合力应对。

一是社会统筹。从顶层设计上发力:①完善立法,依法从严从快惩戒校园施暴行为;②成立青少年校园恶性暴力事件研究中心,从机理、规律、趋势等方面进行专门的深入研究,提出对策措施;③在中小学校设立公安派出所,落实专门警力驻校工作;④加大心理健康教研室、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增加心理健康课时,增强预防暴力事件的针对性教学活动。

二是学校牵头。从制度机制上探索:构建心理健康老师、班主任和家长共同关注、互动互补的常态,区分并坚督落实各方责任义务。还可借鉴机场车站安检做法,从入校“关口”着手,一举拿下肇事者携带的“凶器”。

 

三是老师跟进。心理健康老师负责专业知识的普及教学,细织开展相关辅助活动,对有心理疾患的学生进行疏导干预;班主任要结合班级日常管理,及时发现“重点人”,通告心理健康老师和家长。

四是家长配合。家长在维护孩子心理健康问题上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不可推卸的责任。知子莫若父,最清楚孩子的、孩子最亲近的是家长。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回家后的情绪状态,发现蛛丝马迹,随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亲情感化,同时报备班主任,寻求心理健康老师的专业帮助。

总之,只有全社会多方联动、齐心协力,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才能左右逢源,校园的安乐净土才能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