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校园欺凌
当前位置: 吉林省生命与安全教育学会 > 遏制校园欺凌
当前位置: 吉林省生命与安全教育学会 > 遏制校园欺凌

关于校园霸凌,你应该知道的事

发布日期:2025年05月09日丨 文章来源:  丨 点击:276

关于校园霸凌,你应该知道的事

来源:澎湃新闻

近期校园霸凌事件

引发了全社会的强烈关注

令人痛心又震惊

孩子的安全牵动着

每一个家庭的心

你知道校园霸凌有哪些表现?

出现校园霸凌我们要怎么办?

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初一学生王某某遭3名同学杀害并埋尸引发舆论广泛关注。3月11日,涉案犯罪嫌疑人被全部抓获,现已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司法机关将对犯罪行为依法予以惩处。

四川南充营山县公安局于3月23日发布通报一女孩遭多名同学轮番掌掴殴打,经法医检验无明显伤势。9名侵害人已全部到案。

可见现今的校园霸凌不是个案,也绝非孩子之间的“小打小闹”,学生之间,在年龄、身体或者人数上占优势的一方蓄意或者恶意对另一方实施下述行为,或者以其他方式欺压、侮辱另一方,造成人身伤害、财产损害或者精神损失的,可以认定为构成欺凌。

肢体欺凌:殴打、脚踢、掌掴、抓咬、推撞、拉扯等侵犯身体或者恐吓威胁的行为。

语言欺凌:以辱骂、讥讽、嘲弄、挖苦、起侮辱性绰号等方式侵犯人格尊严的行为。

社交欺凌:恶意排斥、恐吓、威胁、逼迫、孤立他人,影响他人参加学校活动或者社会交往。

网络欺凌:通过网络或者其他信息传播方式诽谤他人、散布谣言或诋毁他人、恶意传播他人隐私。

从心理学角度看,当人遭受了挫折却无法向其根源发泄时,有人可能会转移目标向他人攻击。心理学中有个很有趣的现象,叫做“踢猫效应”:男主人被上司批评之后,心情很不好,于是回家与妻子吵了一架。妻子的愤怒无处发泄,只好把旁边玩耍的孩子训斥了一番。紧接着,莫名其妙挨了顿训斥的孩子怒火中烧,看到院子里的猫,就去狠狠踢了猫一脚。

“踢猫效应”描绘了负面情绪在不同人之间流动转移的过程。坏情绪像水一样,往往由等级高向等级低转移,由强者向弱者转移。

也就是说,家长施加给孩子的暴力,可能会被他转移给同龄人。

1)

误会与偏见

误会和敌意,常由偏见和刻板印象造成。刻板印象是指,我们对他人存在一些肤浅而呆板的认识。偏见则是带有贬义的刻板印象,比如种族偏见和歧视。

霸凌者通常存在显著的偏见,比如瞧不起他人、歧视他人外表等。从心理特质的角度看,他们极可能有高自尊(死要面子)、高自恋水平(我最独一无二)和极强的自我中心倾向(我即正义)。

在许多青少年犯罪的调查中,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的少年大都具有极强的自我中心倾向,他们甚至觉得“其他人被打是活该”。

2)

你们都错了,只有我是对的

霸凌者通常会把错误归因于环境因素和受害者身上。他们会觉得自己并不过分,倾向于把责任推到受霸凌者身上,以逃避外界的谴责。

另外,霸凌者在面对“认知矛盾”时,也就是纠结霸凌行为的道德性时,更偏向于想办法消除内心矛盾。比如,他们会选择和接纳他人给出的霸凌借口,会说“这个人做过坏事”等。

3)

专制型和放任型的原生家庭

在专制型教养方式下,父母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孩子,孩子可能会模仿父母的攻击行为。

在放任型教养方式下,父母对孩子无限宠溺,没有底线和原则,孩子容易变得目无法纪、冷漠残酷,甚至以欺负弱小者为乐。

1)

孩子该怎么做?

人身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不要激怒对方,可以向路人求救,用异常动作引起周围人注意,必要时采取正当防卫;

受到霸凌后,不要沉默或报复,要把事情告诉父母和老师。

2)

家长要怎么做?

保持冷静,与学校和老师沟通,必要时采取法律手段保护孩子权益。

鼓励孩子建立有益的人际关系,家长要培养孩子和同伴建立善意、支持性的人际关系能力,这对校园霸凌的影响能产生缓冲作用。

3)

学校该怎么做?

日常对学生进行法律教育,设立心理辅导机构,时刻关注学生们的动向,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告知家长;

对于校园霸凌受害者,校方应立即组织医疗救助、心理干预、司法协助等;对校园霸凌的加害者,校方一定要通报其家长,给予严肃批评教育,在法律的范围之内予以适当惩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