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自杀”事件为何屡屡发生?
发布日期:2025年04月03日丨
文章来源: 丨
点击:179
来源:搜狐网
1月6日,家住深圳市龙岗区平湖街道华南城附近一个小区的15岁男孩新新(化名)在家中用塑料袋蒙头自杀,此前其假借家长名义发短信给老师请假,老师发现后被要求写检讨书。家长表示,希望校方实事求是地还原事情全貌。校方表示,事发当天新新一切都很正常,目前还无法知道此意外和被要求写检讨书有没有因果关系。
15岁的少年以这样一种残酷的方式结束生命,令人震惊。新闻报道显示,最近还发生过多起学生自杀事件:今年1月7日,济南天桥东街一女中学生家中跳楼自杀;去年12月17日,北京邮电大学一大学生从宿舍楼跳楼自杀……
学生自杀事件频发,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然而,不管事情的原因和真相如何,家长都倾向于归咎于学校。很多媒体在报道学生自杀事件时,也会不加辨别地放大家长的情绪和诉求,甚至有意无意地提及校方的责任。久而久之,这种“想当然”的归因对公众心目中的学校形象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2009年,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公布《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该项报告历时3年多,涉及全国13个省约1.5万名学生。报告数据显示,5个中学生中就有一个人曾经考虑过自杀,占样本总数的20.4%,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2014年教育蓝皮书》提到,师生冲突、家庭冲突、学业压力、相约自杀为中小学生自杀的四个主要成因。
可见,青少年自杀的原因很复杂,与其自身的性格缺陷和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联。有时几个因素的叠加、不断强化,最终导致年轻的生命走了极端。
在为他们表达哀思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思考,究竟由谁来为他们的自杀负责?学生自杀事件频发,究竟该如何防范风险?目前来看,让孩子懂得珍惜生命,呵护生命,依然是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都应该思考和研究的现实课题。
学生为何这么轻易放弃生命?
宝贵的生命,绚丽的青春,是什么使这些学生轻率地结束自己如花般的生命?
除了成长环境顺利,祖国花朵缺挫折磨砺原因外,父母关爱不够、人际关系恶化、应试教育压力大、情感问题等都成为这些祖国花朵想要轻生的理由。
中小学生出了问题,根子必然在家庭、学校和社会,学生们身上暴露出的缺陷也说明教育存在的弊端。
2009年,一项在深圳市某区各中小学随机选取近千名中学生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缺乏生命教育力度,存在生命教育盲区:16%的学生表示生命教育“非正规地接受过一点”,16%的学生表示“一无所知,没有接受过”,18%的学生表示“说不清楚”。
“近些年,青少年自杀的新闻频频发生,对学生的生命教育刻不容缓。遗憾的是,目前不少学校并没有开展这项教育。”南阳某中学李老师难过地说。他表示,生命教育是直面生命和人的生死问题的教育,不仅只是教会青少年珍爱生命,更要启发青少年完整理解生命的意义,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
据了解,生命教育在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地早已开展,上海、辽宁、江苏等省市也开展了生命教育科研、教学实践等活动。
而在某高级中学高一年级英才班班主任陈春明看来,除了生命教育,挫折教育也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当学生遭遇挫折时,我首先会选择倾听,让学生说出内心的感受,给予学生尊重和理解,逐步对学生进行开导,给出适当的建议。”陈春明说。另外,平时也应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一些抗挫折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