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Undefined property: WP_Error::$name in D:\wwwroot\www.smyaqjy.cn\wp-content\themes\wp_smyaqjy\single-archive.php on line 27
专项服务
当前位置: 吉林省生命与安全教育学会 > 专项服务
当前位置: 吉林省生命与安全教育学会 > 专项服务

成都又一起中学生在校自杀身亡的悲剧!背后是谁的责任?如何防范?

发布日期:2025年03月14日丨 文章来源:  丨 点击:199

来源:壹心理

01

成都一名初中生在校自缢身亡

最近,成都一名初中生在校身亡,引发网络热议。

学校说孩子是自缢身亡的,但孩子母亲指责校方故意隐瞒事实、出事后还偷藏家长手机。这件事到底是谁的责任?

据报道,10月10日下午5点25分左右,成都高新区省教科院附属实验中学的一名老师发现自己班上的学生向某某不见了,连忙喊其他老师和学生们一起去找。

找了大概20分钟后,有学生发现向某某在教学楼5楼的过道护栏处自缢!学校马上开始急救,打120,并通知家属到校。可惜,120到场展开急救后,还是没能把孩子救回来,现场宣布向某某死亡。

事情发生之后,向某某的母亲和亲属在网上发文指责学校。向某某的母亲说,那天下午3点多,孩子用老师的座机给她打电话,说不想参加周末的击剑比赛,语气很生气,很快就把电话挂断了。

5点左右,她又给孩子的电话手表发信息,问不想参加的原因,孩子回复在上课,下课再聊。没想到,一个小时后,班主任就给她打电话说孩子找不到了。

她说,她立马赶到学校,老师还说孩子没找到,但她进去一看,发现孩子已经出事了。学校还两次把她的手机藏了起来,禁止她跟外界联系,所谓的便衣法医还未得她同意就把孩子拖走了。这种做法令她愤怒。

后来她向儿子的同学了解到,那天下午物理课上,向某某跟一名女生发生了争吵,他说了脏话,女生也打了向某某。可是,后来只有向某某被物理老师叫到了办公室接受批评,老师还说要把他说的脏话公布于众,发到班级大群,让所有家长都看到。

向某某的母亲指责学校,说孩子受到了老师的不公平对待,当时的情绪很不好,中途想找班主任解决这件事,但是班主任当时很忙就拒绝了,孩子的情绪得不到疏通,所以才导致了惨案,事发之后,学校还想隐瞒、封闭消息,对她进行了二次伤害。

很多网友看了这位母亲网上的发文之后也感到十分气愤,质疑学校的做法,甚至怀疑学校有意隐瞒一些不可告人的秘密。

可是,根据今天(10月13日)当地公安、教育、卫健等部门联合组成的调查组称,事情的经过并不完全是向某某母亲说的那样。

根据通报,向某某确实是自缢身亡的,排除了刑事案件。而且,向某某生前有自伤的言行和疤痕,也未发现针对他的校园霸凌行为。

至于所谓的校方偷藏家长手机,其实是向某某的母亲在现场情绪激动、扑倒在地,两次将手机掉落,老师、校医先后捡拾,随后归还。而向某某的父母到公安分局看了现场监控视频,对上面的调查结果没有异议。

02

向某某很可能患有微笑型抑郁症

其实,一个初一的孩子在学校里没了,他的母亲感到悲痛欲绝,一时间接受不了这个事实,认为学校没有保护好孩子,指责学校,这种心情和反应完全可以理解。

而一所中学发生了这样的事件,校领导和老师有所慌乱,不希望产生过多的负面解读,所以处理事件的过程中有所不妥,甚至可能确实希望这个消息不要传出去,这也可以理解。

可是,向某某确系自缢身亡,这已经是定论,这毫无疑问又是一起中学生自杀的悲剧。家庭、学校都要为此负责任!

从精准精神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向某某在自杀前肯定已经出现了严重的精神心理障碍,极有可能是非常凶险的“微笑型抑郁症”。他在课堂上对同学爆粗,有可能比较敏感易怒,这预示着他可能还有一定的偏执型人格异常,甚至不排除还有学习障碍,上课时状态不佳。

对于“微笑型抑郁症”,我们之前写过很多文章进行科普。这是抑郁症群体中的一种特殊类型,主要特征是他们平时看起来情绪正常,甚至积极乐观,但其实他们内心非常压抑,经常夜晚独处时痛哭,甚至自残,多次有自杀念头。他们平时看起来若无其事,那只是他们的刻意伪装。

而当微笑型抑郁症患者遇到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事件时,内心的压抑、痛苦到达极点时,他们就很可能陷入彻底的绝望,突然决定自杀,又或者是提前计划自杀行为,瞒着所有人实施,所以自杀的成功率极高。

而因为他们周围的人一直没有觉察他们的真实情绪,甚至他们的父母也没有发现,所以他们自杀时,其身边的人会非常震惊,家人会感到无法接受,怀疑这里面另有隐情,从而可能引发社会议论。

今年7月天后李玟自杀身亡,几乎震惊了所有人!在大众心目中,她一直是阳光、热情、爱笑的代名词。所以,李玟罹患的也极有可能是微笑型抑郁症。

还有,曾轰动全国的“胡鑫宇失踪事件”中,胡鑫宇极有可能也是微笑型抑郁症患者。可惜,即使他决定自杀前曾在学校打电话给母亲,哭着说想请假,可母亲仍然没有觉察孩子的精神心理问题,错失了挽救孩子的机会。

那抑郁症、包括“微笑型抑郁症”到底是怎么来的?根据我们的临床深度心理干预经验,抑郁症的主要根源是患者遭受了大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以及不断自我否定所导致的。

也就是说,这次新闻事件中自缢身亡的初一学生向某某,他不是因为当天被老师批评、老师说要把他说的脏话发到班群,他求助班主任又无果才自杀的。一个精神心理健康的孩子遇到这种事情,固然会生气、委屈、难过,但他们不会自杀。

向某某肯定是在此之前已经遭受了很多叠加性心理创伤,内心已经长期痛苦了,调查组发现他身上有自伤的痕迹就能印证这一点。他早就想过自杀,只是一直还犹豫。

那向某某可能遭受过哪些叠加性心理创伤?肯定有来自于父母的。

虽然目前的新闻报道中没有关于他原生家庭的信息,但他宁可偷偷结束自己的生命,也不愿意告诉父母那天下午发生了什么事,更不愿意告诉父母自己决意自杀,甚至可能连遗书都没有留下。

这就说明,向某某早就对父母关闭心门了,他不想向父母倾吐心事。在他决定自杀时,甚至不会考虑到父母的感受,又或者认为那不是那么重要。

为什么他早就对父母关闭心门?虽然我们不知道具体发生过什么事,但根据我们对大量抑郁症青少年的临床深度心理干预经验,这肯定是在他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对他造成了不少心理伤害,也就是叠加性心理创伤。

在悲剧发生后,向某某的母亲极力指责学校,却从没有反省自己的家庭教育失误。这说明她要么一直忽视了孩子的真实心理状况,在青少年儿童的精神心理知识方面非常无知;要么就是明知自己有很大责任,但仍然归咎于学校,严重缺乏自我反省意识和能力。

无论是哪一方面的原因,或者两者都有,这样的家长都很容易在无意中对孩子造成叠加性心理创伤,不懂得理解、尊重孩子。

当然,在这个事件中,学校肯定也有责任——如果那名物理老师、还有向某某的班主任能掌握精准精神心理学知识,那他们起码不会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向某某就不至于在那时那刻决定自杀。

学校虽然无法改变每一个学生的原生家庭中的负面因素,但起码有责任避免成为压垮学生精神心理的最后一根稻草。

尤其是事件中的物理老师,如果向某某母亲的叙述是真的话,这位老师不应该告诉向某某要把他的行为发到家长班群。即使这名老师可能只是吓唬学生,但对于向某某来说,这相当于让自己“社死”!

而且,向某某早就有自伤行为,精神心理出现严重问题,班主任和学校为什么提前没有觉察?有没有设立学生心理健康筛查制度?有没有落到实处?这都值得追问。

当然,向某某有可能在成长过程中还遭受过来自社会、互联网负面因素的不良影响,但通常来讲,这往往是比较次要的。

所以,如果一定要找这个悲剧的责任方,那孩子的父母、学校都有责任。即使父母的教育责任更大,可学校也难辞其咎。

03

父母、校方要从这次悲剧中吸取教训

这起悲剧有没有进一步更详细的信息,我们不得而知。但就目前的信息来看,就足以让所有父母、学校都吸取教训,而且是血淋淋的教训!

第一,父母们要有意识地营造温馨的家庭环境,建立真正亲密的亲子关系,避免总在无意中对孩子造成叠加性心理创伤,让孩子愿意对家长打开心门,遇事及时求助。

这一点是预防孩子失去理性、走上自杀之路的最关键防线,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第二,父母要有自我反省的意识和能力,要主动学习精准精神心理学知识,防患于未然,别总以为校园自杀事件离自己的孩子很远,自己的孩子肯定不会出问题。

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2021年发生的“成都49中学生坠楼事件”,地点也是成都,事情发生的经过跟最近这起成都初中生自杀事件也非常相似。

当时,成都49中的学生小林周末返校,返校前还跟家长说放假了要去哪里玩,告别时还脸带微笑。结果返校没多久,他就在学校跳楼自杀身亡。

他的家长一开始无法接受这个事实,认为孩子明明好好的,没有心理问题,怎么会自杀?再加上学校当时的处理也有不妥的地方,小林父母猛烈质疑是学校有人害死了孩子,在网上指责学校,引来很多网友围观。

直到调查部门公布了小林自杀前的监控录像,发现他曾偷偷躲起来自残,他的父母才逐渐接受了孩子自杀这个事实。

同样,向某某的父母得知孩子自缢身亡的消息时,他们也是难以接受、无法相信的。他们也从没想过这样的事情会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在他们眼里,孩子一直都好好的,怎么会自杀?

所以,希望广大父母不要对自己和孩子的亲子关系过于“自信”,更不要以为孩子看上去能正常上学、阳光开朗就一定不会出问题。父母要主动学习如何识别孩子的精神心理问题,尤其要学会识别和预防“微笑型抑郁症”。

第三,在儿童、青少年这个成长时期,是父母引导孩子增强抗压能力、塑造高逆商的最佳时期,父母可以引导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强逆商,而不是一味只注重学习成绩。

很多父母很容易被周围的焦虑、内卷气氛所影响,盲目鸡娃,过分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他们没有意识到,从孩子的一生来看,孩子当下的学习成绩跟他们以后能不能获得真正成功、幸福的相关性其实是很小的。

相反,他们能不能在成长时期建立起坚强的意志、真正的自信、有良好的抗压能力、高逆商和责任感,这才是他们以后能否获得成功和幸福的更关键因素。

第四,学生抑郁症筛查进校园已经迫在眉睫,可这项工作不能浮于表面,而必须落于实处,学校要及时发现更多已经出现精神心理问题的孩子!

早在2年前,教育部已经要求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中,尤其是中学生和大学生。但从层出不穷的学生自杀事件来看,这项措施的落实很不理想,至少没有深入地、系统性地进行。

又一个孩子在校园结束了自己的宝贵生命,这不是第一起,也绝不可能是最后一起。希望一起又一起的悲剧能唤醒父母们的觉察意识,唤醒教育部门和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真正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