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校园欺凌
当前位置: 吉林省生命与安全教育学会 > 遏制校园欺凌
当前位置: 吉林省生命与安全教育学会 > 遏制校园欺凌

你真的了解校园霸凌嘛?

发布日期:2025年02月28日丨 文章来源:  丨 点击:411

来源:搜狐网

校园霸凌,是指 校园及其合理辐射范围内, 一个学生或一群学生对 某个或多个学生进行的 长时间、反复、带来极大危害的行为 。从字面上理解 “霸”是 “依仗权势或武力欺压他人的人或群体”,而 “凌”是 “侵犯、欺压、凌辱”。霸凌的本质是 “压制”, 双方力量不均衡是判断霸凌的首要特征,以及是否是 故意、持续、反复、长期的侵犯行为。

校园霸凌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① 肢体霸凌:殴打、掌掴、虐待。 身体霸凌是受害者遭受霸凌的起点,多数身体霸凌行为发生后,精神霸凌和关系霸凌往往连带产生。

② 精神霸凌: 言语霸凌—恶意中伤、侮辱诽谤、造谣诬陷、流言蜚语等; 关系霸凌—通过散播谣言、拉帮结派使被霸凌者遭受团体孤立和排挤; 网络霸凌—利用社交媒体等媒介散播谣言,辱骂嘲弄等方式实施侮辱诽谤,匿名恐吓等。

③ 其它形式霸凌:针对他人财物的强拿硬要以及刻意勒索他人财物的 财物霸凌。 性骚扰、性侵犯,比如给受害者拍摄裸照或者裸体视频等。

校园霸凌的特点有:

双方力量不均衡 —霸凌者的地位明显高于被霸凌者,这种地位表现在社交能力、社会资源、身体素质等各个方面;

重复性、长期性 —受害者往往会成为霸凌行为的重复受害者;

提到校园霸凌的 危害,可能更多想到的是遭受霸凌的人,但 其实对于实施霸凌的人,甚至包括旁观者在内的每一个个体,都会不同程度的受到霸凌的影响。

对于 霸凌实施者可能造成的影响有:

社交能力下降—他们的攻击性倾向会形成心理定式,认同霸凌是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可能引发更多的霸凌行为。这种适应不良的模式也会使其离开校园环境后, 较难跟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可能会萌发其它不良行为。

此外,霸凌者若不能正确认识霸凌行为的危害性, 没有受到正确价值观引导,不能被及时制止并接受相应惩罚,极易走上 违法犯罪的道路。

对被霸凌者的可能的影响有:

① 社会功能受损。被霸凌者往往会 对自己产生怀疑,觉得是自己不够好才会被这样对待,或者 觉得自己不适合与人相处,进而回避与他人交往。

② 情绪问题。在长期被霸凌的状态下,被霸凌者会逐渐出现 焦虑、悲伤、孤独、抑郁等情绪,甚至 食欲下降、不语、对周遭事物丧失兴趣,可能导致 失眠、噩梦等睡眠障碍,或患 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甚至 延续至成年。严重的情况可能会 自杀或者自残。

③ 影响正常学习生活。比如 活动参与度降低、 成绩下降,甚至会为了躲避霸凌而提早离开课堂, 逃避上课或者长期辍学。

而对于霸凌行为的旁观者:

有一部分可能发展为霸凌行为 实施者的协助者、增强者, 认同且参与其中。

另一些保持中立的旁观者可能会因为没有劝阻霸凌者,保护被害者而感到 自责、内疚,可能也会处于 担心自己成为下一个受害者的 恐惧和不安中。

为什么会存在霸凌行为?

首先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初始环境 对其人格发展成长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父母 过度溺爱或者 过度忽视都有可能导致孩子出现各种心理行为问题 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可能导致孩子 任性骄横,一旦与同学发生矛盾容易以自己的想法作为处理一切事情的根据, 没有建立适应性的价值体系和行为准则。而 母爱剥夺、虐待子女、家庭关系紧张、家庭暴力的家庭环境,可能使得孩子 习得了通过不恰当的攻击行为解决冲突、发泄情绪的策略。

其次,有些孩子可能只是 校园霸凌的“初犯者”,但因为某次偶然的行为 被贴上了诸如“坏孩子”等标签, 标签有 暗示和 强化作用 。孩子可能会 无意识接受标签,逐渐改变自己行为,由初犯变为惯犯。也因为标签,周围人会以对待越轨者的行为态度对待他,从而 强化他的自我概念。尤其是 权威者对初次犯错的孩子随意的评价和处罚,会使得他 出现错误的认同,增加越轨倾向,使得校园霸凌越轨问题更加严重。

当然,校园霸凌和 校园文化也息息相关。孩子渴望获得他人关注,证明自己的能力,获得周围重要他人的认可。然而, 在主流文化下,想要达成这个目标,唯一出路就是在获得优异的学业成绩。但对有些孩子很少或几乎没有机会达成,因此, 在主流文化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孩子会选择其他方式替代,如 霸凌他人、逃学、旷课等,从而达到 获得他人关注、证明自己能力。 在霸凌者看来,这与在学业上取得优秀而 获得关注,得到认可的结果是等同的。 而校园霸凌又经常被老师、家长看作是孩子之间的小打小闹。即使发生,霸凌主导者最多只是被老师、父母责骂,并不会有其他特别严重的惩罚。这会让孩子 对霸凌行为做错误判断:在学业成绩上无法获得成就的自己,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得到他人的“尊重”。由于不了解霸凌产生的危害,和自己在霸凌中所扮演角色,可能会导致 盲目跟随霸凌主导者,成为“帮凶”。

最后,个体都有一种 与他人保持一致的内在愿望,会使得我们 慢慢屈从于群体并保持一致。 校园霸凌大都是 群体行为,是有优势的欺凌者组成的群体对弱势个体实施的攻击, 从众起了很大的作用。 群体中的某成员偶然对他人实施了欺凌行为,即使其他成员不认可,迫于 群体压力,或 想得到同伴的认同、寻求 归属感,可能会 效仿主导者的行为,霸凌就会持续,由于 责任分散效应,甚至会 愈演愈烈。

我们该如何预防和干预“校园霸凌”?

预防校园霸凌要从 家庭开始。首先要 尽量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多和孩子进行情感交流,提高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亲密度,增强孩子的自尊心。 避免过度溺爱或忽视,不过分纵容,不殴打辱骂孩子,惩罚得当。 当夫妻发生冲突时,尽量避开孩子,发生冲突后,夫妻间要采取恰当的冲突管理方式和合适的沟通技巧, 不使用破坏性的解决方式,如言语攻击和暴力虐待。可以 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应对挫折和解决冲突的能力,并 教会孩子如何自我保护,如何及时向老师和家长求助。

遭遇霸凌自我保护小tips:

明确态度;

尽快脱离危险环境;

寻求家长、老师、周围人的帮助;

相信父母。

孩子在遭受欺凌后,家长应 尽可能给与孩子关爱,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创设一个温暖理解的环境,帮助孩子获得改变当前状态的信心。此外,要对孩子遭受霸凌的状况做评估,如果评估比较严重,需要 及时站出来保护孩子,比如可以 主动联系老师甚至霸凌主导者的家长,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是和他站在一起的,父母可以保护和支持他。当然,必要时需要进行 针对性的专业心理咨询干预。

而对于 霸凌实施者,分为 主动性攻击和反应性攻击。 主动性攻击的霸凌者情感淡漠,对霸凌行为也愧疚感较低,认为霸凌是有效正当的解决手段。 否认他们的霸凌行为就是否认他们确立自尊和人际关系的模式。可以 通过心理咨询,提升他们的心智化水平, 让他们学会站在其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体会到霸凌的恶劣后果,通过引发内疚,减少霸凌行为的发生。对于 反应性攻击行为的霸凌者,他们 暴躁易怒,有敌意归因偏向。可以 通过心理咨询中的共情训练,让他能理解他人的意图, 提供给他更多的视角看待问题,帮助他看到霸凌带来的负面后果远远超出正面利益,促进其思考更有效的 亲社会行为的问题解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