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校园欺凌
当前位置: 吉林省生命与安全教育学会 > 遏制校园欺凌
当前位置: 吉林省生命与安全教育学会 > 遏制校园欺凌

【关爱守护】关注校园霸凌

发布日期:2025年02月28日丨 文章来源:  丨 点击:236

来源:澎湃新闻

#1

具体什么是校园霸凌

校园霸凌实际上是指孩子们之间权力不平等的欺凌与压迫,它一直长期存在校园中,发生这些同侪间欺压的行为,可能包括肢体或言语的攻击、人际互动中的抗拒及排挤,也有可能是类似性骚扰般的谈论对别人的性或对身体部位的嘲讽、评论或讥笑。

通常被称作小孩子不懂事而模糊化,包括软暴力与硬暴力。

#2

为什么会产生校园霸凌

1. 个性中的偏激与狭隘

孩子在青少年时期的品性培养最为重要,尤其在这一阶段,孩子的逆反心理最为强烈。在此阶段,大部分孩子本应以学习为主,由于逆反心理,如果不能很好地释放化解,很容易与家长老师形成矛盾,以自己错误的价值观导向从而产生过激的行为,长此以往下去,就会形成偏激狭隘的性格。

2.教育失格

校园霸凌与家庭学校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家庭中可能受到父母或隔代的溺爱,所以影响到孩子在学校要求自己“惟我独尊”的地位。往往学校更重视应试教育,要求学生考出高分,很可能忽视其他方面。这种霸凌现象总是在校园里产生,老师同学们的忽视是一,学校一方没有有效的惩戒管理机制是二,正是此种教育环境,才会导致校园霸凌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

#3

校园霸凌带来的后果

校园霸凌无论从心理还是身体上都会对霸凌者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尤其是心理上的伤害,是不可逆的。

受欺凌之后的最明显的后果通常是身体受到伤害。这种伤害往往是欺凌者通过身体欺凌的方式造成的,如踢、打受欺凌者。轻者鼻青脸肿,被咬伤、挖伤、抓伤;重者眼睛受伤、骨折、脑震荡或造成终身残疾等。

受到欺凌以后,儿童和青少年对自我的评价降低,自我认知和自我概念都非常消极。与一般儿童和欺凌者相比,受欺凌者对自己的智力与社会交往能力评价偏低,在社会关系中缺乏基本的安全感。

#4

建立保护机制

政府出台相关规定

6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下简称《未保法》)正式施行。同日,教育部颁布了《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下简称《规定》),作为《未保法》的重要配套措施。

其中,针对社会高度关注校园欺凌、性侵害等问题,这次《规定》作出了一系列详细的说明和规范,明确学校应当落实法律规定建立学生欺凌防控和预防性侵害、性骚扰等专项制度,建立对学生欺凌、性侵害、性骚扰行为的零容忍处理机制和受伤害学生的关爱、帮扶机制。

首先,《规定》在及时发现、解决欺凌“苗头”问题上,努力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控制,“软暴力”也得到同样的重视。

《规定》第二十一条明确规定,发现学生之间实施了掌掴等直接伤害行为,或者“以辱骂、讥讽、嘲弄、挖苦、起侮辱性绰号等方式”,以及“恶意排斥、孤立他人”“网络诽谤”等“软暴力”,都必须由教职工及时制止。

无论是硬暴力,还是“软暴力”都有着严重的伤害性,可能成为一个孩子一生的梦魇,我们绝不能熟视无睹,相反要做到见微知著。

其次,《规定》还明确了“欺凌”的判定标准,“学生之间,在年龄、身体或者人数等方面占优势的一方蓄意或者恶意对另一方”实施前述的禁止行为,“或者以其他方式欺压、侮辱另一方,造成人身伤害、财产损失或者精神损害的”,就可以认定为构成“欺凌”。

学校要切实肩负起教育管理的责任,采取有效措施防范校园暴力

经常对学生进行青少年保护相关法律知识教育。

加强青少年学生心理知识教育和心理技能训练,提高学生处世经验和能力。

家长要承担起预防校园暴力的责任

看管好孩子远离暴力游戏、暴力性动画片及电视剧,不要沉迷于网络。

给予孩子更多家庭关爱、注重和孩子的沟通与交流。

尤其对于单亲家庭的孩子,更应付出更多关爱在孩子身上,避免产生自卑、孤僻性格。平日教育孩子时,不要采用打骂等极端行为,否则会对孩子心理造成负面影响。

对孩子爱之有道,不要一味的满足其要求,言听计从。适当进行挫折教育,培养孩子坚强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