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 吉林省生命与安全教育学会 官方网站!
网站首页
丨
联系我们
搜索
主办:吉林省生命与安全教育学会
吉林省志愿服务联合会生命与安全志愿者工作委员会
单位简介
关于我们
组织机构
机构负责人
联系我们
重要资讯
工作部署
新闻讯息
学会活动
学术研究
教育研究
典型经验
科研著述
教育实践
生命教育
国家总体安全育
健康人生
社会组织工作
重要党建活动
社团组织建设
会员管理工作
公益志愿服务
原创生命论丛
专项评价认证
专项服务
重要法律法规
遏制校园欺凌
践行教育惩戒
依法治理校闹
防范伤害事故
预防学生自杀
网站首页
单位简介
关于我们
组织机构
机构负责人
联系我们
重要资讯
工作部署
新闻讯息
学会活动
学术研究
教育研究
典型经验
科研著述
教育实践
生命教育
国家总体安全
健康人生
社会组织工作
重要党建活动
社团组织建设
会员管理工作
公益志愿服务
原创生命论丛
专项评价认证
专项服务
重要法律法规
遏制校园欺凌
践行教育惩戒
依法治理校闹
防范伤害事故
预防学生自杀
Previous
Next
专项服务
重要法律法规
遏制校园欺凌
践行教育惩戒
依法治理校闹
防范伤害事故
预防学生自杀
践行教育惩戒
当前位置:
吉林省生命与安全教育学会 > 践行教育惩戒
当前位置:
吉林省生命与安全教育学会 > 践行教育惩戒
班主任要做学生健康成长引路人
发布日期:2024年11月01日丨 文章来源: 丨 点击:321
来源:
光明网
“千条线、一根针”
班主任要做学生健康成长引路人
“班主任制”是我国教育管理体制的一项基本制度。根据当前中小学班级数推算,我国班主任规模约为450万人,是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班主任工作素有“千条线、一根针”之称,职责范围包括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班集体管理建设、班级活动组织、学生发展指导、综合素质评价、家校沟通合作等。他们直面班级的日常管理和学生的成长发展,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是学生在校期间的“大家长”,与学生相处最久、沟通最勤、关系最近、交心最深。
发挥班主任在育人工作中的关键作用
“有什么样的班主任就有什么样的学生”。班主任很大程度上决定整个班级的精神面貌,他们的言传身教形塑着孩子的行为规范。可以说,在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中,班主任的责任更重、要求更高、任务更杂、挑战更大。
班主任守在未成年人德育工作的第一阵线。班主任引领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是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力量。除了德育课外,班会课、班集体活动以及课后师生互动,都是开展学生思政工作的主要阵地,相比传统知识讲授更易被学生接纳。
班主任托起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全面赛道。相比于科任教师,班主任与学生之间有更多生活上的互动交流,能更好体察学生的人格发展、行为习惯、情绪状态等变化。一名好的班主任,是一群孩子健康成长的领路人。班主任需要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表现,基于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开展育人和评价工作,深刻践行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一体的教育理念,为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心理发展提供全面指导。
班主任处在学校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日常管理的神经末梢。班主任要同时承担班级内部管理和学校行政管理的双重职能,是班级名副其实的
“第一责任人”。一方面,班级生活是中小学生经历集体生活的重要载体。班主任需要做好班级的日常管理,在班级中营造互助友爱、健康向上的集体氛围,在日常生活中实现立德树人。另一方面,学校对学生的各项工作基本通过班主任传达、执行。班主任对上要应对行政事务,对下要落实教育教学要求,成为学校管理链条中的关键一环。
班主任扮演连接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核心轴承。当前,家校社协同育人愈发紧密,班主任既是三者沟通协调的纽带,也具有
“承压”和“润滑”的功能。班主任需要密切联系学生家长和社区成员,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协调各方资源形成育人合力。同时,班主任还策划、指导、参与、支持着一大批协同育人活动,需要及时向家长、学校和社区反馈育人效果。
给予班主任更多关心与支持
与班主任工作重要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班主任工作被动接受多、主动承担少,工作生活状况需要更多关注。根据华东师范大学对全国
5000多名中小学班主任的调查,接近六成的班主任不愿意或者勉强愿意从事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工作时间长、强度高,
“隐形工作量”难以计算。2019年我国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显示,初中、小学班主任平均每天在学校的时间在10小时以上。
班主任工作权责边界不清晰,非教学任务重。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指出,中小学班主任平均每天用于各类非教学类工作的时间在
3.5小时以上。
班主任缺乏有效激励,津贴标准有待提高。我国在
1979年建立班主任津贴制度。1988年,《关于提高中小学班主任津贴标准和建立中小学教师超课时酬金制度的实施办法》适当调整了班主任津贴标准。2008年,《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指导意见的通知》规定班主任津贴纳入绩效工资管理,各地和学校结合实际情况在分配时向班主任倾斜。笔者调研发现,西部地区中小学班主任津贴在每月100到600元不等,而东部地区则能达到1200元以上。同时,班级评价与班主任绩效高度相关,班级排名、学生纪律、卫生评比等量化指标都与班主任津贴和年终评定相关。因此,班主任津贴相关政策标准相对陈旧,收入水平很难满足当前的激励需要。
在高强度的工作环境和评价体系中,班主任承受着较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学生管理遇到困难、与家长沟通不畅、行政工作烦琐、对自身家庭的忽视等等,都使得班主任老师难以在短时间内实现自我调适。
让班主任工作成为教师心之所向
2009年,教育部制定《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明确规定了中小学班主任的配备选聘、职责任务、待遇权利等内容。2020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班级管理)》,提出了师德为先、能力为重、学生为本、实践导向、分层培训的基本理念。在笔者看来,对班主任工作的重视,就是要把班主任工作摆在与课程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率先抓牢中小学教师队伍中的骨干力量,为班主任赋能,让班主任工作成为教师心之所向。
从顶层设计入手,研制新时代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根据新时代立德树人要求和中小学班级管理需要,研制出台新时代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确定班主任准入标准要求,明确新时期班主任的权责边界与工作清单,辨明家庭、学校与教师之间承担的育人权责。进一步合理调整班主任工作强度与工作时间,落实班主任工作量按当地教师标准课时工作量的一半计入基本工作量,遵循班主任意愿适当减免其教学任务。以班主任为重点
“减负”对象,建立教师不合理工作任务清理机制。鼓励中小学校探索班主任轮休、主副班主任、班主任助手等多元化机制,在充实班主任工作力量的同时,也为他们卸载分担工作压力。
从激励机制入手,提升班主任津贴标准。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为班主任工作创造有利条件,保障其相应的待遇与权利。要根据当前教师工资水平、工作量和班级规模,合理提升班主任津贴标准。设立由国家制定、省级统筹的班主任补充津贴制度,缩小班主任待遇的区域、城乡、校际差异。落实绩效工资管理中班主任津贴的核算比例以及超课时工作量补贴,不得将班主任基础津贴与学生纪律、班级评价直接挂钩。健全班主任荣誉制度,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评奖评优、课题立项中优先向班主任倾斜,充分调动教师主动担任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
从能力建设入手,提升班主任育人能力水平。牢固树立班主任育人阵地意识,依托班会课、班集体活动以及课堂内外的师生互动,从一言一行入手,从细微小事做起,扎实做好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健全班主任培训上岗制度,强化班主任师德师风建设与廉洁教育,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定期组织班主任培训与交流机制,以针对性解决实际育人工作中的要点难题为导向开展培训,避免看网课、
“打卡式学习”等流于形式的活动,切实提高班主任育人能力和管理水平,有效促进其专业化发展。鼓励建立师徒班主任模式,发挥传帮带的优良传统,避免新教师未经培训直接上岗带班,禁止实习教师、支教教师等临时性人员直接负责班级管理。
从育人环境入手,家校社共同支持班主任工作开展。面对愈加复杂的育人环境和教育问题,社会与家庭应给予班主任更多信任和支持,成为他们的坚实后盾。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敢于维护班主任的正当权益,家长需给予班主任更多尊重、配合与支持,尤其是当班主任在合理范围内采取教育惩戒措施时,要多一些包容和理解。全社会应共同营造良好风气和舆论环境,在对教师依法依规监督的基础上,逐步扭转班主任
“无限责任”等错误认识。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可组织专门力量,对教师开展心理健康筛查与压力疏导工作,提供面向教师的心理咨询服务,切实关怀班主任的身心状况,为他们的身心发展与健康工作持续赋能。
责编:董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