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学霸多次自伤想自杀,家人被折磨得疲惫不堪,一个月后……
发布日期:2024年10月25日丨
文章来源: 丨
点击:598
来源:百度网
2024年9月10日是第22个世界预防自杀日,今年的主题是改变对自杀的叙述,并呼吁采取行动开始对话。
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2021年世界儿童状况》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有近4.6万名青少年死于自杀,其中1.02万人为10至14岁,男女性别比为61:39。
不要对青少年自杀的想法感到震惊,但需要认真地谈一谈。来看看下面这组数据,一项在上海展开的调查显示:
上海地区有24.39%的中小学生曾有一闪而过的结束自己生命的想法。
认真考虑过该想法的也占到15.23%。
更有5.85%的孩子曾计划自杀。
并有1.71%的中小学生自杀未遂。
也许在成人的眼光中,青少年衣食无忧,没有生活压力,根本不会有什么真正的烦恼,实际上青少年很容易体验到深层的悲伤和绝望。
因为在这个阶段,他们发展出真正想象和担忧未来的能力,并且对自己缺乏信心,虽然他们经常摆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实际上学业、社交、自我发展的压力,每一项都能让他们崩溃。
看着是小事,他们却觉得是天大的事。
最近,来广东医科大学顺德妇女儿童医院心理营养科咨询的青少年呈增长状态,出现心理问题的孩子越来越多。而且,触目惊心的是,如果孩子的压力和情绪没有很好释放的话,则可能进一步导致为心理障碍,甚至出现自残、自杀等极端行为。幸运的是,有一些曾经抑郁、轻生、暴躁的孩子经过治疗后,喜报频传。
案例一
高三学霸多次自伤想自杀 家人被折磨得疲惫不堪
一位高三学生,之前因为重度抑郁伴有自杀倾向,在广州多家三甲医院的精神、心理科就诊,数月过去,病情仍然未控制。这位本来是学霸级的学生,变得不愿意上学、不愿意看书学习,还频繁自伤,经常想死,不愿意进食,家人被折磨的疲惫不堪,身心俱惫,1个月前经医生朋友转介到心理营养科就诊。
基于她自杀、自伤的风险很高,当时医生建议她先到精神病专科医院住院监护治疗,不过学生和和家长暂时不接受住院治疗,签署风险告知书后,由家属安排成人每天24小时陪护好她,同时开始药物治疗、心理治疗、营养调理、物理辅助等综合治疗的手段进行干预。
经过不到一个月的共同努力,学生的病情逐渐好转,自杀和自伤念头消失,正常参加高考的英语口语考试,获得学校第一名。妈妈带着孩子在复诊的时候很高兴地告诉我:“孩子目前要求尽快恢复上学。”
案例二
从小父母离异 高三女生抑郁想自杀
一位高三女生,从小父母离异,抑郁伴有自杀倾向,和母亲关系紧张,母亲忍无可忍情绪大爆发,说要和她断绝关系,她在亲戚家住了半年,不愿意见到母亲。经过亲戚带她来就诊,经过在心理门诊的综合性治疗,现在和母亲恢复亲情,在最近的高考模拟考试中获得全班第一名,母亲告诉医生,这是头一回取得这么好的成绩。
案例三
初二学生重度抑郁 频繁想自杀
一个初二的学生,因为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重度抑郁发作伴有频繁的自杀念头,在某精神病专科医院住院治疗,出院后继续服药,不过仍然存在精神病性症状、重度抑郁、厌食和自杀倾向,睡眠也很差,经过药物治疗、个体心理治疗联合家庭心理治疗、饮食指导、物理辅助等综合治疗的手段进行干预,精神病性症状逐渐消失,其他情况也在慢慢恢复之中。学生复诊时告诉医生,帮助改善睡眠的药物减少了一半,睡眠还比之前住院的时候好一些,自杀的念头也消失了。
案例四
高一男生重度抑郁 想杀死父亲
一位高一的男生,重度抑郁轻生伴有强迫症状,厌学,不愿意上学,对父亲充满怨恨和愤怒,经常想着哪一天忍无可忍的时候,要杀死父亲,每次被父亲批评责骂、殴打,当场和父亲对打,过后还要殴打妹妹出气,说自己这样做是在报复父亲,经过药物治疗、个体心理治疗联合家庭治疗,在复诊的时候,他母亲非常欣慰地告诉医生,他慢慢开始恢复正常的学习、生活,和父母、妹妹的关系变得亲密融洽了。
案例五
大二辍学女生自杀未遂 和母亲矛盾重重
一位大二辍学的女生,重度抑郁发作伴自杀倾向,多次自残,一次自杀未遂,幼年丧父,和母亲矛盾重重,在广州多家医院的精神、心理科诊治,病情反反复复,迁延不愈,母亲终日发愁,忧心忡忡无法入睡,到心理营养科这里就诊,后来把女儿带来就诊,经过药物治疗联合家庭心理治疗,该学生病情逐渐好转,心灵逐渐得到成长、强大,和母亲的关系日渐改善,到现在已经相依为命。疫情期间因为回老家,被隔离,无法正常看病取药,同时经历了亲人患重病、去世,情绪波动,不过没有想以前那样出现崩溃,还是能够支撑过来,没有自杀念头与自残行为,最近,母亲告诉医生,孩子正在积极申请恢复上学。
案例六
四年级男孩暴躁发怒 多次殴打母亲
一位小学四年级的男孩,因为经常暴躁发怒,发狂起来多次使劲掐住母亲的脖子,并经常殴打母亲,扬言要打死母亲而来就诊,经过心理治疗、家庭治疗联合游戏治疗,母亲欣喜地告诉医生,孩子已经有一个月没有这样暴躁发怒了,学习也比之前认真主动了。
儿童的健康成长不仅与学校教育有关,同时也与他们生活的家庭环境息息相关。家庭对儿童的作用,不仅在于它所提供的生活保障,更为重要的则是它对人格形成的影响。家庭教养方式、父母行为和父母在位对孩子影响深远。
从多个案例中看出,无论是高考减压,还是亲子关系,或是早恋、逃学、网瘾、叛逆等,若父母在孩子青春期阶段给予正确的引导与关爱,上述案例中的大部分问题都有解决的可能,可如果将之推延几年后,当这些问题背后的心理因素如病毒一样贯穿于孩子们的工作和生活,就可能成为终生难愈的肿瘤,再治起来,不仅成本极高,而且治愈的可能性相当低。原因是,他们已经定型了,“炎症”已经发展为“癌症”!
青春期是一段情绪混乱的时期,成人的抑郁70%源自青少年,及早发现,及早干预才是当务之急,那么,作为家长,该如何去发现孩子的心理是否处于健康状态呢?怎样帮助孩子拥有健康的心理呢?
以下是孩子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十三大信号——
1、长期沉默寡言,对别人毫无兴趣。
2、没有同龄朋友,也不能融入任何同龄群体。
3、课外活动和周末活动突然改变,而且不愿意让家人结识他的新朋友。
4、我行我素,避开你或其他成年人。
5、老实温顺,从不追求独立或者有任何形式的反抗。
这条让你意外吗?不要以为青春期叛逆可怕,过度顺从才是真有问题。
6、在学校的行为(出勤、学业成绩等)突然变糟。
7、经常离家出走或者逃学。
8、经常打架和对人施加身体虐待。
9、随意发生性关系。
10、经常酗酒。
11、频繁甚至一直焦虑或抑郁。
12、过分关注外表而导致体重陷入危险边缘。
13、谈论或者威胁要自杀。
如果出现上述任何一种行为,家长可能要考虑寻求专业帮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