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杀原因解析 源于信念缺失
发布日期:2024年10月18日丨
文章来源: 丨
点击:1,328
来源:湖南红网
自杀已经取代突发疾病和交通意外成为大学生意外死亡的第一大原因,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目前是高校工作的薄弱环节,需要持续不断地加强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工作。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障碍有抑郁、焦虑、强迫症、人际关系敏感、睡眠障碍、网络及游戏成瘾、物质滥用等。对于大学生自杀事件,目前教育部门一般不向专家通报,不作个案研究。只要家长不闹,事情就大事化小了。许多高校把发生学生自杀看成是学校很不光彩的事件,避免多谈,拒绝接受媒体采访,结果导致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开展得异常艰难,连权威专家都难以获得详细准确的资料,只能在日常交谈时获得零星的信息,因此高校的心理咨询工作开展得异常艰难。在目前的高校,大学生自杀的预防工作,仅仅靠心理咨询机构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全校师生的配合,在教学体制和管理上要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积极干预。高校的教职员工现在普遍缺乏心理疾病的预防和干预素质,应该对他们进行系统培训,普及自杀预防知识。
从发生案例的调查上发现,大多自杀者都存在心理上的抑郁症。《中国青年报》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14%的大学生出现抑郁症状,17%的人出现焦虑症状,12%的人存在敌对情绪。而这种心理问题是怎样形成的呢?
江西省某高校前后有三名女生因为外国留学生的性骚扰而投湖自杀,在很多人心理都留下了阴影。最近,据悉,东华理工学院一名大学生因学业问题跳楼自杀。江西中医学院某大四学生由于家庭困难,久欠学费,学业不佳,难以毕业,在临近毕业找工作之际,不堪各方及种种压力,抑郁之中,跳湖自杀。许多同学皆认为缺乏交流、内向脆弱轻率的人更容易导致情绪失落而走向不归之途,最终酿成悲剧。大学生自杀更多的是给家庭给父母早成巨大的伤痛。
社会培养一个大学生多么不容易。大学生自杀,既是个人的惨剧,也是家庭的悲剧,对社会更是极大的损失。“是社会培养了大学生,一个大学生若轻易结束自己的生命是没有社会责任感的。”选择自杀,大学生本人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可以说,正是因经不起挫折,也不积极改善自身的心理状况,也不去寻求心理咨询,才最终导致了自杀的结局。斯内德曼认为,无助感无望感一直得不到缓解时人会想自杀。也有事实证明,有自杀企图的大学生经过心理咨询后,他们的无助感无望感会逐渐消失。
要破解大学生自杀的难题,单纯依靠其自身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仅靠自觉的心理咨询也解决不了所有问题。究其自杀的深层次原因,不难发现,心理障碍、生理疾患、学习和就业压力、情感挫折、经济压力、家庭变故以及周边生活环境等诸多因素,都是学生自杀的直接原因。解铃还须系铃人,要遏止愈演愈烈的大学生自杀,必须首先破除引起大学生自杀的诸多诱因。大学生自杀现象比较突出,不仅仅是心理问题造成的,这已演变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应引起教育部门及全社会的重视。
大学生自杀,作为教书育人的学校,尤其需要认真反思,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有没有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在这方面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大量事实表明,不抓心理健康教育,是导致学生自杀的重大原因。而学校制度体制及教育理念的缺陷,也极易造成学生思想的迷失,并最终引发他们严重的价值错位问题,一些心理承受力较差的人倘若不能及时地调整自己,就可能产生自杀冲动。另一方面,是高校的应对机制尚不健全,心理咨询机构还在建设之中,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配备严重不足。在国外,每1000名大学生就有一名专职心理辅导员,而在国内,每5000名大学生都没有一名心理辅导员,远远满足不了需要。而已经建立起来的这些机构,现状也令人堪忧,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
除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对人的心理健康也极为重要。在相当多的情况下,青少年自杀都是家庭教育失败的结果。家庭教育的不成功,部分学生从小娇生惯养,依赖性较强,情商低,适应能力极差。对自杀的大学生的父母的调查表明,不少父母对孩子爱的太过分。家庭出身与自杀没有直接关系,但我们应看到一些家庭与自杀的统计结果似乎有分层的显著差异,那是因为“家庭教育造成的自我定位与社会认知是否协调造成的”。
我们应该认识到,自杀是一种病,需要更多的关心和交流。自杀的原因很多,但是消除诱因仅仅是治标不治本的行为,如何有效防治自杀才是最为重要的。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都应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加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纠正他们不正确的认识,激发他们固有的存在需求和发展需求。在目前的高校,大学生自杀的预防工作,尤其需要全校师生的配合,需要每一个人的积极参与。此外,学校还应针对学生的不同心理问题类型,开设不同的课程,在教学体制和管理上进行积极干预,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普及自杀预防知识,引导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挽救有自杀动机和行为的大学生,归根结底是要正确引导他们珍爱生命,树立达观的勇气,增强生活的自信心,提高对危机的应变能力,学会以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面对困境。这种认知理应得到认同和传播,需要全社会的借鉴和实践。自杀是完全可以预防的,前提是要及时发现自杀行为的前期征兆,并进行积极有效的干预。这需要大学生树立崇高的信念,更需要家庭、学校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