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服务
当前位置: 吉林省生命与安全教育学会 > 专项服务
当前位置: 吉林省生命与安全教育学会 > 专项服务

对多名学生自杀事件的反思

发布日期:2024年09月14日丨 文章来源:  丨 点击:811

来源: 百度网

近年来,学生自杀事件频频发生,引发了社会关注。这些学生中,小到小学生,大到博士生,导致这些学生自杀的原因一部分来源于家庭,一部分来源于学校,也有一部分来源于社会。而主动关注学生自杀事件、主动改善学生自杀现状,不仅仅是重视生命权的应有之举,同时也是维护家庭、社会稳定的必要之举。因此,我们应当积极加强学生在不同场合、不同阶段的心理建设,扼杀自杀心理于襁褓之中、拯救自杀行为于危急之时。

完善优质的校内心理教育,防萌芽。首先,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积极发掘、任用教学有方、耐心细心、有高度责任感的教师人才,及时惩治教学过程中频繁使用暴力及过激言论攻击学生的教师,给学生营造平和、平等的学习环境。其次,要促进校内纪律完善,建立公平惩治机制。学校要主动“伸手”、有效“伸手”且要“伸公平之手”,对于学生之间的欺凌事件,要主动干预、主动调解,同时更要公平处理,事后还应当及时安抚被欺凌学生,防止其留下心理阴影。最后,要搭建心理咨询平台,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学校应当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给没有倾诉对象的学生提供亲和、有效的心理服务,防止其心理问题固化、深化。

营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阻发展。据网上相关数据显示,部分学生自杀,是由其原生家庭导致。

具体原因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是父母对学生的态度以及管理方式不妥当;二是父母之间关系的处理方式不妥当。

比如,家长对学生的要求过于严格或者是教育方式过于极端,导致部分学生压力过大,在没有达到自身或父母的标准预期时,选择自杀;又比如,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紧张,导致家庭氛围压抑,同时又忽视学生的心理感受与心理需求,导致学生自卑、抑郁,抗外界打击的积极性不高,容易轻生。因此,家长应当重视营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首先要学会尊重学生的选择,可以给学生提供自己的建议,让学生理性选择,避免直接“发号施令”,培养其独立能力;其次要学会发现学生的心理变化,给叛逆期的学生多一点耐心与引导,给高压期的学生多一点宽容与鼓励,培养其抗压能力;最后是尽量提供和睦的家庭关系,父母应当尽量避免在学生面前过度争吵,同时应重视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架实“后盾”,给足学生面对一切的信心和勇气。

重视积极的网络心理引导,消隐患。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舆论在无形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既可以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也可以成为柳暗花明后的又一村。发挥网络积极的引导作用,不仅需要相关部门加强法制建设,提高舆论成本,沉重打击恶意攻击、恣意造谣的“键盘侠”,还需要相关媒体坚持正向引导,及时公布真相,尽量减小不实报道、负面舆论对当事人的伤害,更需要每个网民提高自身思辨力,理性发表言论,积极传播网络正能量。

杨璐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