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 吉林省生命与安全教育学会 官方网站!
网站首页
丨
联系我们
搜索
主办:吉林省生命与安全教育学会
吉林省志愿服务联合会生命与安全志愿者工作委员会
单位简介
关于我们
组织机构
机构负责人
联系我们
重要资讯
工作部署
新闻讯息
学会活动
学术研究
教育研究
典型经验
科研著述
教育实践
生命教育
国家总体安全育
健康人生
社会组织工作
重要党建活动
社团组织建设
会员管理工作
公益志愿服务
原创生命论丛
专项评价认证
专项服务
重要法律法规
遏制校园欺凌
践行教育惩戒
依法治理校闹
防范伤害事故
预防学生自杀
网站首页
单位简介
关于我们
组织机构
机构负责人
联系我们
重要资讯
工作部署
新闻讯息
学会活动
学术研究
教育研究
典型经验
科研著述
教育实践
生命教育
国家总体安全
健康人生
社会组织工作
重要党建活动
社团组织建设
会员管理工作
公益志愿服务
原创生命论丛
专项评价认证
专项服务
重要法律法规
遏制校园欺凌
践行教育惩戒
依法治理校闹
防范伤害事故
预防学生自杀
Previous
Next
重要资讯
学术研究
教育实践
社会组织工作
专项服务
大轮播
小轮播
创新发展平台
单位简介
友情链接
专项服务
当前位置:
吉林省生命与安全教育学会 > 专项服务
当前位置:
吉林省生命与安全教育学会 > 专项服务
大学生跳楼自杀只因中小学没有爱
发布日期:2024年09月14日丨 文章来源: 丨 点击:391
来源:腾讯教育
今年
1
至
10
月份,京城某所著名大学已经有
9
名大学生跳楼自杀了。大学生跳楼自杀已经不是什么“新闻”,出于社会负面影响的考虑几乎“难以”见诸报端。
不知道那些自杀者在跳楼之前,脑海是否会出现电影《追捕》中的那个“唐塔”:“你看,天是多么的蓝,一直向前走,不要朝两边看,你就会融化在这蓝天里……”每次,当笔者登高望远的时候,脑海总会不自觉地浮现出这句经典台词,随后想到了唐塔、杜丘,还有真由美。
“真优美!”有这种生活感叹的,想必不会选择走上那条绝路。但是,生活真的优美吗?二十多年前,笔者身边曾经发生了两起跳楼自杀的事件。笔者父亲同事有一个女儿,身体一直不大好,或许是治疗的药品吃多了,略微有一些虚胖,人也总是郁郁寡欢。一年暑假,她从自家厨房的窗户跳了下去……后来听说,孩子那年高考
(
微博
)
,没有考上大学。笔者同学有一个妹妹,也是在一年暑假选择跳了下去……后来听说,她那年第二次高考,没有考上大学。
二十多年来,笔者所看到跳楼自杀的报道屡见不鲜,中学生跳楼自杀、大学生跳楼自杀、企业员工跳楼自杀……有数据显示,中国每年大约有
150
万至
200
万人选择自杀,其中
50
万至
80
万人永远地离开了世界。当然,自杀者未必都选择跳楼的方式。
人们选择自杀的理由不一而足。但是,几乎所有自杀者都有一个共同的前兆——抑郁。那么,导致抑郁的原因又是什么呢?自卑。因为“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语人无二三。”成绩差、收入低、工作累、身体不好……诸多的不如意使人变得对自己越来越没有信心,越没有信心越难以与人沟通交流,最终心理越来越抑郁。甚至有关专家预测,
2015
年,中国患有抑郁症人数将达到
1.5
亿人。
可是,人们是否想到,诱发抑郁、自杀的根源在哪里?其实,恰恰就在中小学阶段的生长发育。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在
6
至
12
岁的学龄期,基本心理冲突是勤奋对自卑。如果冲突得到积极解决,则容易形成“能力”的心理倾向;如果冲突得不到妥善解决,则容易形成自卑的心理倾向。当儿童的勤奋感大于自卑感时,就会获得“能力”品质。然而,在中国的小学教育阶段,面对“小升初”的巨大压力,奥数、剑桥英语、钢琴、舞蹈……使得中国的小学生越来越“勤奋”,而这种“被勤奋”与最终的结果却往往大相径庭。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埋下“自卑”的种子。
心理学研究还表明,每个人在
12
岁至
18
岁的青春期,基本心理冲突是自我统一性对统一性混乱。如果冲突得到积极解决,则容易形成自我认可的心理倾向;如果冲突得不到妥善解决,则容易形成人际挫折的心理倾向。在中国学生的成长阶段,
12
岁至
18
岁必须经历了中考、高考的“摧残”。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更多的孩子面对的是“挫折教育”的考验。因此,心理研究也发现,中国学生在高中阶段是自尊、自信最低潮的时期。
有关统计数据显示,中国青少年中,
17%
存在抑郁症状。其中,大部分青少年还属于阳光型抑郁。所谓阳光型抑郁,就是把郁闷、委屈、愤怒等情绪掩藏起来,表面上给人阳光、快乐、充满激情的感觉,而长期无法宣泄而成的忧郁。其实,这才是最可怕的。
事实上,导致中小学生潜在自卑及抑郁的原因,归根结底还是爱的缺失。当前,《爸爸去哪儿了》热播,也正是子女缺少家庭关爱的一个具体反映。现在,有不少家长陪孩子学这个学那个、给孩子买这个买那个、带孩子吃这个吃那个……其实,这些并不是爱,而是对爱缺失的补偿,因为家长对于学习成绩、结果的关心远远大于对孩子成长、发育的关注。
心理研究认为,孩子的所有问题,都与孩子的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有关,特别是情感需求。孩子的心理需求包括:获得肯定和认可、陪伴和关注、呵护和照顾、保护和安全感、自己积累经验、被尊重、知情权。让孩子心理需求得到满足才是真正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