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 吉林省生命与安全教育学会 官方网站!
网站首页
丨
联系我们
搜索
主办:吉林省生命与安全教育学会
吉林省志愿服务联合会生命与安全志愿者工作委员会
单位简介
关于我们
组织机构
机构负责人
联系我们
重要资讯
工作部署
新闻讯息
学会活动
学术研究
教育研究
典型经验
科研著述
教育实践
生命教育
国家总体安全育
健康人生
社会组织工作
重要党建活动
社团组织建设
会员管理工作
公益志愿服务
原创生命论丛
专项评价认证
专项服务
重要法律法规
遏制校园欺凌
践行教育惩戒
依法治理校闹
防范伤害事故
预防学生自杀
网站首页
单位简介
关于我们
组织机构
机构负责人
联系我们
重要资讯
工作部署
新闻讯息
学会活动
学术研究
教育研究
典型经验
科研著述
教育实践
生命教育
国家总体安全
健康人生
社会组织工作
重要党建活动
社团组织建设
会员管理工作
公益志愿服务
原创生命论丛
专项评价认证
专项服务
重要法律法规
遏制校园欺凌
践行教育惩戒
依法治理校闹
防范伤害事故
预防学生自杀
Previous
Next
重要资讯
学术研究
教育实践
社会组织工作
专项服务
大轮播
小轮播
创新发展平台
单位简介
友情链接
专项服务
当前位置:
吉林省生命与安全教育学会 > 专项服务
当前位置:
吉林省生命与安全教育学会 > 专项服务
中小学生自杀数据不该成研究禁区
发布日期:2024年09月06日丨 文章来源: 丨 点击:331
来源:中国青年报
有报道称,
5
月
23
日,温州平阳中学一名高三学生跳河自尽。而两个多月前该县一名高三男生跳楼身亡。报道对
2008
年至今的中学生自杀现象进行了梳理,发现平阳县这几年已发生
7
名中学生相继在校园或家中跳楼、坠楼、跳河事件。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在全球
1/3
的国家中,青少年是自杀风险最高的人群。在我国
15~34
岁人群中,自杀是排在首位的死因。每当出现一起自杀悲剧,都会引起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家庭、社会的反思。但可惜的是,这种报道总是时不时跳进眼帘。学业压力、家庭变故、同辈关系、遭遇不测、生活琐事……这些都是在个案出现后,专家学者所指出的原因。但对于一种非正常的社会现象,还是缺乏基于数据的定量分析。
教育部曾于
2012
年底公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每所中小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落实情况暂且不论,在迅速变化的社会转型期,如何对中小学生进行科学的、有针对性的生命教育,首先需要对中小学生自杀现象进行科学统计和分析。
遗憾的是,这方面的文献资料较少。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发现此类论文数量有限,有关论文也是小样本分析,其样本来源不外乎几种渠道:有的医生根据某地区某医院在几年内抢救的自杀儿童为依据;有的是搜集媒体公开的报道作为分析样本;有的研究机构则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某一区域内多所中小学校学生的情况。
广东疾控中心曾对广州市
10
所小学的全体五、六年级小学生共
3045
人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其中有
3.4%
的小学生制定过自杀计划,
1.3%
的学生采取过自杀措施。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
2007
年公布过一份《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它历时
3
年多,对全国
13
个省份的约
1.5
万名学生作了调查,结果触目惊心:中学生每
5
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曾经考虑过自杀,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
6.5%
。
2002
年,这一课题组又公布过一次调查结果,两组相比,学生的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未遂等情况增长了几个百分点。上海市的相关研究机构也曾联合对
9
所中小学校学生进行匿名自评问卷调查,结论一是上海市中小学生自杀行为状况不容乐观,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结论二是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的自杀行为影响因素有所不同,干预措施应有所侧重。
对有关中小学生自杀研究的论文进行分析,发现研究数据大致有几个特点,一是数据较滞后,比如
2011
年发表的论文,数据大约是四五年前的;二是数据极少是从教育主管部门得到,即使有,滞后性更加明显。
这不免让人产生疑问: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是否有常规统计?是否掌握整体的情况?这些数据能否向研究者提供?能在多大的范围内公开?
近期出版的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
(2014)
》中,《
2013
年全国中小学生自杀问题调查》的文章作者,也是出于“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对中小学生自杀问题讳莫如深”的苦恼,只好对
2013
年媒体上全年对中小学生自杀的报道进行统计,共搜集了
79
例。通过分析,发现从小学六年级开始,自杀率开始攀升,初中最高,高中次之,在中小学阶段男生自杀现象较为突出,比例高于女生。
此篇文章面世后,有人提出不同看法,对于中小学生自杀“根本原因在于高度应试的教育制度”的结论不太认同,认为缺乏数据支撑,并提出研究学生自杀要注意方法。这当然是宝贵的意见。但要解决数据上的缺失以及由此导致的问题,还需要相关部门尤其是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中小学生自杀数据不应成为学术研究的禁区,应有权威数据,以便研究者们及时发现和研究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寻找到更有效的干预措施,尽可能避免自杀悲剧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