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 吉林省生命与安全教育学会 官方网站!
网站首页
丨
联系我们
搜索
主办:吉林省生命与安全教育学会
吉林省志愿服务联合会生命与安全志愿者工作委员会
单位简介
关于我们
组织机构
机构负责人
联系我们
重要资讯
工作部署
新闻讯息
学会活动
学术研究
教育研究
典型经验
科研著述
教育实践
生命教育
国家总体安全育
健康人生
社会组织工作
重要党建活动
社团组织建设
会员管理工作
公益志愿服务
原创生命论丛
专项评价认证
专项服务
重要法律法规
遏制校园欺凌
践行教育惩戒
依法治理校闹
防范伤害事故
预防学生自杀
网站首页
单位简介
关于我们
组织机构
机构负责人
联系我们
重要资讯
工作部署
新闻讯息
学会活动
学术研究
教育研究
典型经验
科研著述
教育实践
生命教育
国家总体安全
健康人生
社会组织工作
重要党建活动
社团组织建设
会员管理工作
公益志愿服务
原创生命论丛
专项评价认证
专项服务
重要法律法规
遏制校园欺凌
践行教育惩戒
依法治理校闹
防范伤害事故
预防学生自杀
Previous
Next
专项服务
重要法律法规
遏制校园欺凌
践行教育惩戒
依法治理校闹
防范伤害事故
预防学生自杀
遏制校园欺凌
当前位置:
吉林省生命与安全教育学会 > 遏制校园欺凌
当前位置:
吉林省生命与安全教育学会 > 遏制校园欺凌
山东滨州:立法预防校园欺凌 守护学生身心健康
发布日期:2024年09月06日丨 文章来源: 丨 点击:261
来源:新华网
近年来,滨州市人大常委会围绕学生心理健康和预防校园欺凌,推动政府部门从严压实责任,突出长效治理,精准落实措施,积极稳妥推进,全力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为人民立法,回应群众关切,立法保障筑起“防火墙”。滨州市人大常委会聚焦青少年教育、身心健康发展,以及近视、抑郁、肥胖等问题,深入研究讨论,及时把社会心理服务条例的制定列入立法工作计划,通过广泛征求市直各部门、立法咨询专家、立法研究服务基地、立法联系点、人大代表以及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多渠道、全方位听取各方声音,充分吸纳群众“原汁原味”的意见建议,让“民智”成为高质量立法的“源头活水”。制定《滨州市社会心理服务条例》,规范开展社会心理服务,化解群众心结、解决社会矛盾,突出政府兜底救治职责、明确用人单位社会心理服务职责等,为预防校园欺凌、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提供立法保障。
关口前移,常态化开展预防,打好“预防针”。滨州市人大常委会推动政府相关部门专题研究学生心理健康、预防校园欺凌监督,组成专门调研组,开展“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预防校园欺凌”专题调研,深入学校、相关部门听取意见,推动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制度建设,并加大实施监督力度。出台《关于加强校园欺凌防治工作的若干措施》,列明
4
个重点领域、
12
项重点措施,建立防欺凌工作的履责、预防、考评、问责“四项机制”。建立履责机制,制定学生欺凌防治工作责任清单,明确县市区和各部门职责,压实校长、班主任、学科教师和教职员工各岗位的责任。建立预防机制,订立学校或年(班)级反欺凌公约,设置学生信息安全员,落实师生联系、同学互助、紧急求救等制度。建立考评机制,将学生欺凌防治工作纳入教育质量评价内容,作为评优树先条件;对初中在校期间存在较重欺凌他人行为的,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中录取的重要参考。建立问责机制,对学生欺凌问题突出的县市区和学校,实行通报、督办、约谈、问责。各学校每学期至少开展
1
次校园欺凌隐患自查,全面掌握学困生、特困生、留守儿童、父母离异学生等特殊群体学生情况,建立台账,实行清单式管理。今年以来,共召开预防欺凌专题会议
452
次,累计谈心谈话
673
天,签订防范校园欺凌承诺书
40
余万份,以高效执行力织密防护网。
跟踪问效念好“紧箍咒”,让代表的“金点子”成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据滨州市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马向前介绍,滨州市聚焦代表提出的关于预防校园欺凌等方面的建议,重点建议重点督办、集中时间集中督办、整合力量联合督办,进行跟踪监督、反复监督,持续跟踪问效。推动教育部门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法治教育资源,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日常实际,将规则、纪律、秩序、诚信、团结合作、冲突解决等法治内容融入教育教学;依托滨州教育云平台,录制《
4
·
15
国家安全教育日》等节目,举办全市中小学校长法治教育培训班,定期开展中小学专任教师法治教育培训,不断提高行政机关“依法治教”、校长“依法治校”、教师“依法执教”水平;利用全市学校安全智慧管理与服务平台,推进校园“三防”和“护学岗”建设达标升级,提升学校“三防”和“护学岗”智慧化水平。(记者 王凯 通讯员 王美健)
【责任编辑
:
张建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