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 吉林省生命与安全教育学会 官方网站!
网站首页
丨
联系我们
搜索
主办:吉林省生命与安全教育学会
吉林省志愿服务联合会生命与安全志愿者工作委员会
单位简介
关于我们
组织机构
机构负责人
联系我们
重要资讯
工作部署
新闻讯息
学会活动
学术研究
教育研究
典型经验
科研著述
教育实践
生命教育
国家总体安全育
健康人生
社会组织工作
重要党建活动
社团组织建设
会员管理工作
公益志愿服务
原创生命论丛
专项评价认证
专项服务
重要法律法规
遏制校园欺凌
践行教育惩戒
依法治理校闹
防范伤害事故
预防学生自杀
网站首页
单位简介
关于我们
组织机构
机构负责人
联系我们
重要资讯
工作部署
新闻讯息
学会活动
学术研究
教育研究
典型经验
科研著述
教育实践
生命教育
国家总体安全
健康人生
社会组织工作
重要党建活动
社团组织建设
会员管理工作
公益志愿服务
原创生命论丛
专项评价认证
专项服务
重要法律法规
遏制校园欺凌
践行教育惩戒
依法治理校闹
防范伤害事故
预防学生自杀
Previous
Next
重要资讯
学术研究
教育实践
社会组织工作
专项服务
大轮播
小轮播
创新发展平台
单位简介
友情链接
专项服务
当前位置:
吉林省生命与安全教育学会 > 专项服务
当前位置:
吉林省生命与安全教育学会 > 专项服务
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发文,让“校闹”不再成为办学难题
发布日期:2024年08月23日丨 文章来源: 丨 点击:167
8类“校闹”行为将受到依法惩治
日前,教育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印发《关于完善安全事故处理机制维护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构建治理
“校闹”的制度体系,保障学校安心办学。
8月20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从《意见》五方面主要内容、如何贯彻落实《意见》、如何依靠法治破解“校闹”难题、地方和学校如何具体落实《意见》几个方面进一步解读了《意见》。详情如下:
《意见》五方面主要内容
《意见》结合教育领域特点,遵循客观中立、依法治理、多元参与、部门协作的原则,围绕依法治理
“校闹”,构建了从加强预防、减少事故,完善程序、妥善处理纠纷,到严格执法、依法惩治“校闹”行为,再到多部门合作、形成共治格局的完整治理体系。《意见》共15条,主要包括五方面内容。
01突出“预防为先”
实践中,
“校闹”主要由学校人身伤害事故引起。《意见》首先强调加强学校安全事故预防,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树立预防为先的理念,落实安全标准,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完善安全风险排查和防范机制,压实安全责任,加强安全教育,从源头上预防和消除安全风险。一旦发生事故,要求学校科学、规范处理,及时救助,保障受伤害方权益,给予受伤害方相应的援助,避免产生纠纷。
02实现“不闹也赔”
实践中,由于缺乏完善的纠纷解决机制和充分有效的损害赔偿机制,造成少数家长以
“闹”作为与学校博弈、争取最大限度赔偿的手段。《意见》强调以保险机制为核心建立多元化的损害赔偿机制,要求学校不得推诿塞责,积极通过协商、调解、诉讼等方式化解纠纷,学校确有责任的,要依法、及时进行伤害赔偿,实现“不闹也赔”。《意见》强调第三方机构在纠纷化解中的作用,规定各地可以建立学校安全事故人民调解委员会制度,构建公正、便捷的处置机制。
03强调“闹也不赔”
针对实践中
“以闹取利”和一些地方无原则“花钱买平安”的状况,《意见》明确禁止不顾法律原则的“花钱买平安”行为。责任明确前,学校不得赔钱息事。为避免政府领导出于息事宁人的考虑,片面加重学校责任,明确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干涉纠纷处理。对于因学校安全事故纠纷引发的诉讼,人民法院要依法裁判、主动释法,杜绝片面加重学校赔偿责任的情形。
04做到“坚决打击”
一旦发生
“校闹”行为,要求公安机关及时出警,依法制止;对于实施“校闹”行为,扰乱社会秩序、造成他人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的,要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要按照刑法相关规定予以惩处。特别是对于故意扩大事态,教唆他人实施针对学校和教职工、学生的违法犯罪行为,或者以受他人委托处理纠纷为名实施敲诈勒索、寻衅滋事等行为的,要依法从严惩处。“校闹”行为造成他人人身或财产权益损害的,要支持被侵权人向“校闹”行为人追究侵权责任。同时,可以通过联合惩戒机制,对实施“校闹”、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的人员实施惩戒。
05坚持“联合治理”
治理
“校闹”涉及多个部门,需要凝聚社会共识和部门合力。《意见》强调,要发挥公安机关重要作用,加强学校及周边安全风险防控;要做好信息发布和舆情应对,防止舆论炒作、混淆视听;要加强法治教育,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要建立工作协调机制,设区的市以上教育部门要积极协调建立学校安全联席会议制度。《意见》特别强调,学校要切实树立依法治校、依法办学理念,通过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纠纷,不得为防止发生安全事故而限制学生正常参加课间活动、体育活动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
如何贯彻实施《意见》
各级教育部门要积极会同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及其他相关部门,做好《意见》的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工作,切实形成为学校办学安全托底的工作合力。
01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各地要多种方式做好《意见》学习宣传工作,确保在秋季学期开学前,将《意见》精神和要求传达到各相关部门、各级各类学校。
02细化分工,落实责任
制定分工方案,细化各部门责任。同时健全工作协同机制,形成工作合力。
03推动试点,探索经验
选择若干地方和学校,分别就《意见》中确定的学校安全事故处理委员会、学校安全事故人民调解委员会制度、学校安全区域制度等开展试点。
04汇编案例,加强指导
搜集、遴选各地、各学校依法处理学校安全问题、处置
“校闹”行为的具体案件进行汇编。推动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指导案例。
05健全机制,确保长效
适时会同有关部门召开全国现场会,推广成功经验,推动《意见》确定的各项制度和工作机制落地生效,让校长、老师和教育部门都切实感到不发愁、有保障。
如何依靠法治破解
“校闹”难题?
预防和治理
“校闹”应当遵循法治原则。《意见》是通过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校闹”的有益尝试和积极实践。
一是理顺法律关系,依法明确各方责任。《意见》强调,要遵循法定原则,明确划分责任,不能片面加重学校责任。
二是引入第三方调解机制,避免自己做自己的法官。《意见》强调健全调解机制,实现能调尽调,避免学校和受伤害方的直接冲突对立,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三是体现客观中立,平等保护各方合法权益。《意见》规定,学校确有责任的,要积极主动、按标准依法给予损害赔偿,对责任人要依法依规及时处理、严肃问责;规定要为受伤害者提供法律援助。
四是坚守法律底线,保护法律尊严。《意见》强调要坚守法律底线,杜绝不顾法律原则的
“花钱买平安”。对于实施“校闹”行为的,公安机关及时予以制止和处罚,对涉嫌违法犯罪人员依法查处。
解决
“校闹”问题,除落实《意见》各项要求之外,还应该加快立法,推进法律有效实施,加强法治宣传教育,畅通法治救济渠道,从源头治理“校闹”行为。各级各类学校要切实树立依法治校、依法办学理念,善于通过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纠纷。
地方和学校如何具体落实《意见》?
河北省:为学校办学安全托底
河北省将按照《意见》要求,结合河北实际,从三个方面下功夫,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一、从健全机制上下功夫。实现
“三个拓展、三个着力”:拓展法治机制,着力体现法制内涵;拓展工作机制,着力强调部门执法联动;拓展化解机制,着力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二、从强化法律保障上下功夫。目前,河北省教育厅正会同河北省人大制定《河北省学校安全工作条例》,拟结合《意见》要求,从事故处理方面、法律责任方面对
“校闹”行为进行法律约束。《条例》预计将于今年10月份出台。
三、从完善风险转移上下功夫。将积极研究制定
“校方责任险”与“学生意外伤害险”互相补充的学生伤害事故保险与理赔机制,最大程度地给予伤亡学生和家庭更加实惠的经济补偿,最大程度化解和转移学校风险。
黑龙江鹤岗市第一中学:《意见》撑起安全网
解决学校后顾之忧
《意见》坚持预防为先的理念,强调从源头上预防和消除安全风险,这对学校非常重要。作为学校,首先要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健全安全风险防范制度,加强师生安全教育,提高风险应对能力。
《意见》提出了依法处理学校安全事故纠纷的原则,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家长和学校各执一词、僵持不下,减少直接对立和冲突,使学校、校长从压力下解脱出来。《意见》提出了依法处置、打击
“校闹”行为的有力措施,使校长、老师面对“校闹”人员不再胆战心惊,感受到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坚决制止非法行为,是学校的坚强后盾。《意见》提出建立多部门协调配合工作机制,为学校安全工作提供了进一步保障,形成了长效机制。《意见》的规定形成了保护体系,必将对下一阶段做好学校安全工作和依法治理“校闹”起到重要的引领、促进和保障作用,为学校安心办学、静心育人撑起了安全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