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自杀社会原因分析
发布日期:2024年08月09日丨
文章来源: 丨
点击:156
来源:百度网
一、引言
去年冬天,在短短的一个月内,连续发生了3起高中生自杀事件,其中两起更是发生在四大名校。网友对此讨论激烈,纷纷分析起学生自杀的原因。家长学校面对如此频繁的自杀,也不禁引起了一定重视。这些事在高中生之间造成的影响与恐慌更是不容小觑。
通过调查显示,近两年来,青少年自杀比率呈逐渐升高趋势。最让人感到心悸的是,以往在大学生当中发生自杀的几率较高,而如今在高中甚至初中也发生了多起自杀事件。其中,发生在名校的自杀事件所占比率尤其高。高中初中,本应是一个人成长中最灿烂的花季,却为何屡屡发生如此悲剧?笔者为此决定一探究竟。
经事后调查,发现发生自杀事件的学生往往不是老师家长口中所谓的差生,反而恰恰相反,总是那些学习成绩较优异的学生。身为高中生,我们也有幸了解到了一些内情。据某一自杀学生的同学所说,他是一名性格十分开朗的学生,平日里人缘很好,学习成绩也相当优异,连老师都对他赞赏有加,并对发生了这样的事感到深深的惋惜。而另一起自杀事件中,学生的成绩也是相当地优异,但由于其在高三推优名额中落选,一时承受不住打击,便毅然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样看来,高中生自杀的原因绝不仅仅是学习压力大这单方面的原因,对此,我们进行了一些调查。
二、调查
由于自杀事件的敏感性,我们无法直接对一些学校、教师、同学等进行采访,我们最终决定从身边看起,在校内实行了一次压力测试。
学生感到压力最大的来源
从图表中不难看出,让学生感觉压力最大的来源其实并不是他们自己,所占比例最高的竟然是来自家长,其次则是来自同学,再然后才是来自老师的压力。在进行调查的过程中,一些受调查的同学也不无些许无奈地说:“压力最大当然是家长了,每次考试最怕就是达不到他们的要求”、“班里一些同学实在太强”、“老师有时说话太伤人”等等。
当问及他们对自杀事件的看法时,他们又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通过图表我们不难看出,现在的学生面临着社会各方面的压力,这些压力对他们所造成的影响已经开始有超越生命价值的趋势,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重视。
三、分析
从不同心理发展阶段看,青少年自杀原因也各不相同。小学生自杀的原因一般比较简单,比如被父母训斥、责骂,被同学欺负。初中生则会因为学习问题、校内问题、家庭关系而自杀。高中生因学校不适应、朋友关系、高考压力、对前途担忧等原因自杀。大学生自杀的原因多是学业压力、异性关系、求职择业等。
结合所做的问卷调查以及各类咨询等,笔者认为当今青少年自杀大体有如下几大原因:
(1)学生家长的期望值过高
自中国实行计划生育后,尽管在人口问题上解决了一大难题,也逐渐淡化了“男尊女卑”的世俗观念,但在教育方面却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以前的家长因为家中有数个孩子,往往只求有一子女能够收到最好的教育,以期其“光耀门楣”。计划生育后,每家每户只有一个孩子,家长所有的期望都只能落在一个孩子身上,一方面溺爱孩子,一切事情均包办代替,造成孩子缺乏独立性;另一方面只一味地求分数、求名次,自然让孩子感觉不堪重负,身心疲惫。此时的初中生、高中生正值青少年的叛逆时期,家长与孩子之间往往缺乏沟通,久而久之,青少年心理就可能发生微妙的变化。最后逐渐累积,转化为自杀的悲剧。
同西方国家相比,他们拥有相对健全的教育体制,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往往重视的不是考试成绩,而是孩子的个性与长远的发展。他们的教育理念认为,孩子本来就是不同的,有些孩子确实在学习方面具有天赋,但有些孩子可能在动手能力方面更强一些,对于不同的孩子,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能力比成绩远远来得重要。孩子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自然就不会有轻生的念头。
(2) 部分教师素质水平有待提高
有关专家认为,许多造成孩子们失意、抑郁甚至痛苦的原因来自于老师。教师与学生之间人格上不平等关系是受中国几千年来伦理纲常的深刻影响而形成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想法使得学生对于教师的评价过于看重,把老师的话当做“圣旨”却可以不听父母甚至与父母撕破脸、吵翻闹翻的学生不止一个,但是老师自身却对于这种信赖与尊崇认识不足,往往在升学压力下用一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对待学生,不够智慧的教育方式使得学生在成长学习过程不断负重增压。十五六岁青少年的心理发育尚不成熟,老师鲁莽的一句“你真笨,怎么教都不会”、“这个同学的智商有问题”等,都会给孩子带来无形的精神压力。尤其是各方面都较为优秀的学生加强了自己的严格要求,加重了自身的负担,老师无心所说的“评价”也可能成为敏感骄傲的优秀学生心中的一根刺。
部分教师只重视应试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培养明显不足,教师自身往往也很难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或语言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变得敏感脆弱、缺乏自信、压抑自卑,导致其容易在一件小事上钻了牛角尖,进而产生了用极端方式解决问题的想法。
(3) 优秀学生自身趋向完美主义
在我国,名校效应一直是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名校,就现在看来,他们所代表的意义已经远远不止是良好的教育资源,一定程度上他们似乎也代表着社会地位。这也就不难解释学生以及家长都对名校趋之若鹜的现象。然而,被名牌重点大学录取的荣誉本身就是一种沉重的压力。家长和母校都为这些佼佼者而自豪,他们被低年级同学视为榜样。荣誉光环笼罩着他们,反而形似一种桎梏。所以,在进入名校后,学生也根本不可能停下来喘口气,每个人都更加地努力,只为了向家长、向老师证明自己确实是一名优秀的名校学生,逐渐便衍生为了完美主义。
在这种环境的熏染下,这些优秀的学生渐渐变得经受不起挫折,事事都讲求完美,一旦有了挫折,对他们造成的心理压力往往是他们的家长或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难以想象的。涉世不深、心理上对挫折缺乏承受力的年轻人中就会一些学生,因为一时想不开,莽撞地结束了自己本可再度辉煌的年轻生命。
论及完美主义的根源,无非就是名利二字。学生从小受到的教导就是事事要争取第一,只有第一才是最好的。有时他们争来了第一,甚至连自己都不明白争取的意义何在。学习对他们来说,已经毫无兴趣乐趣可言,只是变成了进入下一级名校的敲门砖。在单一的价值取向中,他们无法从书本中获知:学校生活总有结束的一天,比“第一”的光环更重要的是能力。不具备社会能力,即使你手捧着哈佛、清华的文凭,你也有可能难以被理想的公司录取。
(4) 自我主义的兴起
自从1860年洋务运动开始,西方文化就一直间接或直接地影响我国青少年的成长道路。青少年时期真是一个人求知欲和好奇心最旺盛的时期,对于这时候的他们来说,一切新奇的事物对他们来说都是那么地具有吸引力。
随着21世纪网络的快速发展,青少年的思想观念更是不可避免地被大大西化了。他们的观念发生了许多改变,他们变得不再认同孔夫子所说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他们认为,自己的身体以及生命都是属于自己的,而并非是属于他人的,他们有权掌控自己对生命的所有权——这也就是自我主义的兴起。
正是由于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的精神世界越来越膨胀,导致了严重的个人主义,这也是当代利己主义、自我主义自杀泛滥的根源。尤其是青少年时期,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还没有完全形成,青少年又很容易冲动,不像成年人多半在忧郁的情形下自杀,他们的自杀行为可能从想死到企图自杀到自杀死亡,前后思考时间不超过几分钟,往往只是因为一时激烈的情绪,做出一些让人后悔莫及的举动。正是青少年缺乏责任感,以自我为中心的通病使他们产生轻生念头并最终走向自杀。
(5) 社会竞争的激烈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但同时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一多,许多的问题自然也就接踵而至,首当其冲的就是社会竞争激烈。从前只要能上了大学,工作都有国家帮忙分配,现在情况不一样了,上大学找不到工作的人比比皆是,有些读了研究生、博士生的人,甚至都有可能找不到工作。随着中国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本科教育俨然已经成了“大众教育”,本科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残酷现状,高学历也已经很难成为人们求得稳定工作的敲门砖了。
但是除了学历,学生又能拿出什么呢?
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这样的现象普遍以后,还呆在象牙塔里的学生们就像失去了航海路上的灯塔,不禁纷纷恐慌起来。于是,除了学校教育外,学生又自己给自己加深了许多重负。竞赛、拓展班,种种打着此类口号的学习班顿时一夜走红,周末再也不是学生舒缓身心,自我调整的时间,反而成了到处赶场、四处补课的最佳时机。谁都明白这个道理,但谁也不肯放弃参加学习班。归根到底,还是社会竞争太激烈了。社会上激烈的竞争逐渐下放到高校,到高中,甚至到了初中。
身处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最前沿,传统价值观被颠覆的冲击最大,高压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似乎已经不只是白领们的专利,比起“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学生的学习备考时间似乎已经要超过普通人的负荷,然而日益紧张激烈的“分数竞争”又不得不让学生加快脚步,奋力地直追目标。在承受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却很难找到不功利的家长老师或真心朋友来倾诉的时候,许多抑郁的情绪不断积累。这种不断累积的焦虑感自然会发展成焦虑障碍,成为自杀的动机。
四、反思
(1)豁达人生,从心开始
当前正值社会的转型时期,处于新旧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磨合期,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变化急剧,升学、就业的竞争激烈,传统价值观念的变迁和外来文化的影响冲击着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
作为当代学生,更要懂得生命的珍贵,乐于学习更要乐于生活,用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迎接知识经济的严峻挑战。
对待学业压力,要自我调节,不能一味地埋头苦干,更不能因为他人的评价而自暴自弃,毕竟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别人的评价并不能操控、影响你的一生。自己的人生也必须由自己来掌控,要建立正确合理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拥有自己的判断力,而不是随波逐流地跟风一些不健康的风潮。
面对挫折或困难时,要用积极的心态面对而不是消极地逃避;要目光长远,跳出眼前的条条框框,全方位、多角度地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要坚持信念,相信自己的能力与价值,即使得不到肯定或施展,只要问心无愧就应该让自己放下沉重的包袱,展开一段全新的旅程。
(2)家庭关心,正确评价
由于望子成龙的思想在一些家长心中根深蒂固,使得他们不顾孩子的具体情况给他们制订了过高的目标,或是将自己没有完成的心愿或理想强加于自己的孩子身上,以致孩子感受不到家的温馨和亲情的温暖,让一些孩子们觉得生活暗淡无光,为了一些自己难以达成的目标而不断埋头向前走,反而走了弯路。
笔者认为,作为父母,应该时刻保持与子女的沟通,及时了解子女的想法,时常关心子女是否愉快幸福,而不是一味的以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子女。父母应该站在孩子的立场上,为其身心健康发展着想,而不是用世俗的眼光给孩子贴标签,打击孩子的积极性。
同时,家长也不应该盲目地寻找优秀学生的例子与自己孩子作对比,或因为自己不知所谓的“谦虚”让孩子蒙上心理阴影,而是应该正确客观的评价自己的孩子。对待孩子在学业上的困难与挫折不是用简单粗暴的方式继续伤害孩子,而是应该积极与子女沟通,共同寻找产生问题的根源。
此外,由于家庭成员之间的不和而造成的家庭气氛紧张,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刺激,从而产生了人际交往的恐惧、不安全感等心理,形成不健全的人格,进而导致自闭的性格或极端思想的出现。
现在生活节奏加快,城市生活日趋忙碌,一些家长便用工作的借口来解释自己的子女的关心不够,其实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的言传身教和用心呵护都能给孩子激励和安慰。所以作为父母应当给予孩子应有的家庭关心,并且让孩子在一个合理客观的评价中健康成长。
(3)加强教育,及早防范
青少年的自杀行为,往往是在情绪激动的情况下发生的,在遇到突发困难时毫无应急能力的学生,往往第一个念头就是用自杀来逃避现实。所以当代的教育者们必须更加注重加强挫折教育、生命教育,及早预防学生的心理问题演化为社会问题。
首先,学校要创造平台,树立青少年正确的生命观、价值观,积极采取科学的“生命教育”等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珍惜生命的意识,让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的方式多种多样,要从多方面、多角度来考虑遇到的问题,并建立积极有效的沟通机制,让学生在遇到困难挫折时有值得信赖的老师能对其心理问题进行沟通和引导。
其次,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并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主动发现学生的心理障碍,要始终把“生命至高无尚”、“生命无价”的理念灌输给青少年,教会学生客观面对自己、豁达看待人生,教导学生能在遇到挫折时学会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并且给予适当的挫折教育,让学生懂得人生并非总是一帆风顺,适当的挫折有利于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心态的培养。
再次是要逐步健全社会评价机制和教育教学模式,转变教育理念,变封闭式教育为开放教育,把单一的评价方式和教育方式转变为有利于更多学生成长成才的多层次评价体制,使在不同方面有能力有天赋的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环境与教育资源。
东方社会注重学历,一千三百余年的科举制有其优越性也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不止是老师和家长的理念,社会的耳濡目染让学习的压力在年幼的孩子身上打下了烙印。笔者在此呼吁:不要让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沦为学习和考试的工具。
(4)自杀预防,社会关注
面对近年来青少年自杀率逐年攀升的现状,国家应当建立与之对应的自杀防御计划,进行有效的预防和防护措施,对部分有严重心理疾病的青少年要重点进行保护,对部分有心理障碍的青少年予以开导和引导。
政府可开通社会青少年心理咨询,建立防止青少年自杀的疏通渠道。根据个体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方案,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必要的治疗。对于青少年自杀未遂者,不能一味采取说教方式,有时可通过结合药物,达到平稳情绪的目的。
传播媒体的正确引导也有利于青少年自杀预防。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在这一阶段所接受到的各种信息都有可能对他们观念的建立造成影响。比如现在的很多动漫、电影等所表现的对死亡的理解脱离了实际,各种书籍、电视节目中对自杀的不当态度,都有可能误导青少年,让他们认为自杀是解决问题、获得解脱、令冤枉委屈自己的人感到自责和后悔的途径。
五、结语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乎家庭幸福,社会安定甚至是国家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对于青少年的自杀干预不止是教育者的义务,而应该是全社会的责任。
如果父母都能正确地引导孩子、评价孩子,营造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给予孩子最充分的信任、最基本的尊重;如果教育工作者可以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学生积极的生命观,减少和遏制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消极因素;如果社会可以构造让青少年在成长成才的道路上获取有益于建立正确人生取向的大环境,用合理的价值取向让青少年建立对工作与学习、成功与失败、物质与精神的正确理解,那么年轻的生命将不会那么不堪一击,我们就不会对兀自凋零的青春扼腕叹息。
因为我们相信:生命的真谛和价值就在于生命本身,而生命本身是如此的坚强有力,顽强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