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校园欺凌
当前位置: 吉林省生命与安全教育学会 > 遏制校园欺凌
当前位置: 吉林省生命与安全教育学会 > 遏制校园欺凌

应对校园欺凌!这个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揭牌仪式上,法官给出4条“锦囊”

发布日期:2024年07月11日丨 文章来源:  丨 点击:369

来源:重庆日报

为加强未成年人保护与犯罪防治工作,进一步提升未成年人保护水平,6月19日,江津法院与重庆工商学校签署《未成年人保护与犯罪防治协作机制框架协议》(以下简称《框架协议》),并为共建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法护未来”青少年法律研习社举行揭牌仪式。

据了解,重庆工商学校是国家首批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重庆市高水平中职学校。该校有来自渝、川、滇、黔等十二个省市的在校学生10000余人。学生年龄基本处于14至18岁之间,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心智逐渐健全,思维进入最活跃状态,在青少年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是非观念、建立守法意识的关键年龄段,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

为此,江津法院与重庆工商学校以综合协作、依法推进、完善创新、开放包容为原则,共同签署了《框架协议》,并挂牌成立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

据了解,根据《框架协议》要求,学校将与法院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就普法教育工作进行沟通、交流和评估,调整合作计划和活动安排。同时,在重庆工商学校挂牌成立法治教育基地,法院提供包括典型案件视频资料、典型案件摘报等相关法治教育资料,共同开展“青少年法治宣传员”“布置法治橱窗”“模拟法庭进班级”“我是法官”等主题宣传和实践体验活动。

《框架协议》还提出,法院将派专业法官指导学校法律社团建设,通过社团干部带班干、班干带班级的以点带面方式增强普法宣传教育的覆盖面、及时了解识别学生风险苗头主动制止并及时报告。学校思政教师与法院法官共同开展思政课教学研究,打造法治教育典型课堂,推进法治教学模式改革。

此外,结合中职院校的学生年龄和特点,《框架协议》明确,将针对性开展形式多样的普法宣传活动,深入开展以案释法活动。比如,及时开展车载法庭进校园、模拟法庭、邀请旁听庭审等。

活动中,“法护未来”青少年法律研习社正式揭牌,江津法院刑事审判庭副庭长陈健受聘为社团校外指导老师。

据悉,该法律社团是江津法院在职业院校首创。在管理方面,社团通过指导老师带社团干部、社团干部带班干、班干带班级的以点带面方式,增强校园普法教育的覆盖面,及时了解识别学生风险苗头并及时制止、报告。

在实践方面,社团还将结合中职院校学生年龄和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普法宣传活动,组织学生送法进校园、进社区、进家庭等,在提升学生法律素养、增强社团活力的同时,为法治宣传工作贡献青春力量。

在研学方面,学校思政教师与法院法官将共同开展思政课教学研究,打造法治教育典型课堂,推进法治教学模式改革。

江津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黄维莺表示,下一步,江津法院将以本次协作机制的建立为契机,引导青少年积极参与法治实践,协同打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科学规范的未成年人保护、犯罪防治和法治教育工作机制,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全面护航。

法官给出4条“锦囊” 应对校园欺凌

6月19日,江津法院刑庭法官助理杨漫雨以“青春同心 防诈同行”“阳光校园 反对暴力”为主题,为重庆工商学校学生开展首场未成年人保护与犯罪防治法治课堂。

现场,提到校园暴力,有同学表示,不仅自己要大胆抵制校园暴力的伤害,还要勇敢站出来不做“沉默的羔羊”。

如何应对校园欺凌?对此,杨漫雨给出了4条“锦囊”。

“首先要做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杨漫雨说,与同学友好相处,当遇到矛盾时,应该宽宏豁达,不应为一丁点儿小事僵持不下,斤斤计较,甚至拳脚相加,做出降低人格的事情。

同时,要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多留意身边发生的事,很多暴力事件的信息可以从校园同学间的交流中得到。

此外,避免自己成为施暴者的目标。同学们平时不要随身携带太多的钱,不要公开显露自己的财物;学校僻静的角落、厕所或楼道拐角都是校园暴力的多发地带,在这些地方活动时尤其要注意,最好结伴而行。

二是应对暴力,要做到临危不乱。具体来讲,遭受语言暴力时的自救;遭受行为暴力时,做到冷静交涉,找机会逃跑,并大声呼救。

“如果以上退路被攻击者截断,那么应双手抱头,尽力保护头部,尤其是太阳穴和后脑。”杨漫雨说,在人身和财产双重危险时,应以人身安全为重,舍财保命,以免受到更激烈的伤害。

三是及时报告,依法维权。“由于校园暴力事件的随机性,许多同学对其产生了恐惧和焦虑。”杨漫雨说,一些同学不敢把事情告诉家长和老师,更不敢报警,甚至警方破案后也不敢出面作证,成为“沉默的羔羊”。

杨漫雨告诉大家,忍气吞声往往会导致新的暴力事件的发生。自己或发现他人遭遇紧急情况时,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向家长、老师或警察求助,采取最有效的救助措施。

四是应对暴力,必须要增强五个意识。杨漫雨说,要有守法的意识,违法行为是不受法律保护的;有见义勇为、见义智为、见义巧为的意识,在保护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对他人实施救助;要有强烈的报告意识和证据意识,及时上报并注意搜集证据,以便在需要的时候出示;要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要有方法和策略意识,在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切记不能蛮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