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学生校内自缢,身陷抑郁的孩子,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绝路的?
发布日期:2024年07月11日丨
文章来源: 丨
点击:330
来源:百度网
最近的新闻五花八门,但是关于孩子的,尤其是让人痛心的消息,总是能一下子揪起我们的心。
前一段,为4岁女孩黄元芯悬而未落的心,又因这件事狠狠揪住。
近日,某中学又发生了一起令人痛心的学生“红领巾自缢”事件。
01
近日,一位成都妈妈在网上求助称:
10月10日,当天下午,她突然接到学校的电话,说13岁的儿子“不见了”。
等她火急火燎赶到学校,却看到孩子已经死亡。
孩子妈妈说的古怪操作,让这事扑朔迷离了两天。
在与其他家人沟通结束后,家长继续与学校人员交涉,质疑事发后的一个小时里,学校都做了些什么。
比如,为何不告知家长,孩子已经身亡的信息?
为何不让家长向其他人求助、联系?
为何要把孩子转移?
然而,学校代表回复家长,表示学校还没有掌握事件的完整环节…
02
不出意外,此事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质疑,很多人都想弄清——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首先,经过调查发现,涉事学生与同学们的关系不太融洽。学习压力大不说,父母在家里还经常隔三差五地吵架。
甚至,在孩子的电话手表中,发现其有“自残”的倾向。他与网友在手表的聊天记录上,都提到了“自残带来的快感”。
而根据学校心理老师的“心理辅导”记录,同样提到了其自残经历。校方也曾以“知情书”的形式,告知过家长,建议带其就医。
此外,还有一张截图补充了事发前两日,涉事学生在校内的表现情况——
8 日,该学生带激光笔入校玩耍;
9 日,玩激光笔时被收缴,并作出检讨;
10 日,课间操期间不守纪律,被班主任约谈两节课;
下午美术课翘课,物理课时不守纪律,再被老师约谈…
种种一系列证据表明,该学生是一个“问题学生”…
可是,并没能引起家长的重视。
最终,官方发出通报,表示认定涉事学生(向某某)为自缢,排除刑事案件。
事情到这里,也就终于真相大白了。
但,这件事的重点,不在于此。而是:究竟是为何,让这个年仅13岁的男孩,竟然用一条红领巾活活将自己勒死?
不少网友们纷纷猜测,这位学生自杀的原因,正是因为他患上了“重度抑郁症”…
03
接连不断类似事件的发生不就是在警示着我们——不要再忽略孩子的心理健康了。在我们看不见的背后,除了自杀,其实还存在着许许多多自伤、自残、自杀未遂的孩子。
很多人不禁发问,说现在的孩子都怎么了?真的有这么多孩子存在自伤自杀的念头吗?我想,现况可能比大多数人想象中要严重。
有报告显示中国中学生自杀意念报告率为17.7%。青少年中学生自杀计划报告率为7.3%。青少年中学生自杀未遂报告率为2.7%。我们可以粗略地说,在中国,中学生存在自杀意念的人群接近20%。
近年来,青少年自杀的现象频发,《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指出,中小学生自杀问题已成为严峻的事实,蓝皮书列出了267例中小学生自杀的案例。 而自杀的很大部分原因,是抑郁症。
抑郁症对儿童和青少年其他方面的影响,也可能是毁灭性的。而这些问题的背后,通常由家庭、学校、社会等多个因素共同影响。
通过研究结果我们得知,这些风险因素产生时,孩子从周边环境中得到的支持或反馈,很大程度上左右了孩子下一步的行动。
例如:当孩子感到
■ 学业压力大(无论孩子成绩好坏)、
■ 家庭气氛不和谐(父母陪伴少、父母吵架、亲子沟通欠佳)、
■ 缺乏有效的情感支持(感到孤独、不被理解接纳)、
■ 同伴关系紧张(缺乏同伴支持、校园欺凌)……
就会容易出现情绪问题,甚至走向自伤自杀的境地。如今,校园欺凌和手机网络沉迷等问题,也格外值得关注。
所有家长都清楚沉迷手机对孩子的危害,但没办法,总不能联系不上孩子吧?大多数家长要上班,只能让老人接送或让孩子走读,一进校就失联,一放学就失踪,没有一个通讯工具,导致节假日、放学时等孩子、追孩子,找孩子、校园门口拥堵问题成为常态。
而几十年都难解决的问题,即使校园禁手机、儿童手表,家长们也不得不给孩子配手机、手表,完全不敢放手,以防失联。
在此次事件中,这位妈妈也为孩子配备了儿童手表,事后还在孩子的电话手表中,发现孩子利用儿童手表上面的“交友”娱乐功能,来结交一些同样有“自残倾向”的网友。
在聊天中也有透露自残的经历和自杀的倾向。不难发现,这也是导致孩子的负能量日渐加重,最终酿成悲剧的主要因素之一。
而手机禁入校园,学校自然就担负起孩子安全管理的重任,孩子若因校园欺凌、联系不上、心理沟通等问题发生安全事件,学校、老师无疑要承担重责。因收缴手机导致孩子跳楼、责罚孩子导致家长校闹的新闻每每掀起巨大社会舆论,不少老师也很无奈,所以对走读生戴手表、藏手机,住校生半夜打电话等问题也很难严管,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但是对于数千人的学校、几十名学生的班级而言,群体安全管理非常之难,每到开学季,学校能用上的安全措施、手段都是应用尽用,对学校而言,只能管理好校内安全,但每个孩子都是个体,老师和学校也难以做到对每个学生都时时刻刻全面管控得到,往往等到事情发生了再去补救就已经来不及了。
因此,我们必须采取多种手段,从不同层面、多方合作,来预防和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为他们创造一个健康、安全、温暖的学习环境。将干预手段提前,及时发现孩子出现抑郁和自杀的风险。
那什么才是适合孩子、适合学生的电子产品? 如何让孩子不再沉迷手机手表,也能随时和父母保持沟通?
教育部唯一准入校园可通话的电子学生证,不失为解决这些痛点问题的好办法。而可以全方位监测孩子身心健康的腕式电子学生证,更是为孩子的安全、家长的放心、学校的管理而生。
天波教育出品的随手精灵「健康卫士」腕式电子学生证不仅解决了学生与家长的基本通话、安全监管等需求,还可全天候监测孩子的身体健康指标;此外,还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深入合作,采用腕表式电子学生证,对学生心理健康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抑郁症。
更深耕家校需求多年,配备了完整的家校互动、校园安全系统,家长一部手机在手,通话、定位、SOS、自动预警、健康监测等功能,随时掌控孩子行为动态和身心健康指标;老师一部手机在手,通知、作业,家校互动等功能轻松发布;校长一部手机在手,全校考勤、校园管理都有……
近年来,电子学生证逐步在不少学校落地试点,在校园安全管理、家校互动沟通、孩子动态监护、留守儿童陪护等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