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挣扎,胡鑫宇自缢身亡,请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发布日期:2024年07月04日丨
文章来源: 丨
点击:243
来源:百度网
看完发布会,其实胡同学的悲剧完全可以避免?
106天后,胡鑫宇的遗体被发现,失踪之谜,最终有了答案。2月2日,相关方面召开了发布会,让这起事件尘埃落定。
互联网时代,谣言止于智者,也止于事实。在全网关注胡鑫宇的时候,为着流量、博眼球,很多言论四起,让整个事件显得扑朔迷离。
最后的真相,我们都沉默了。我们难以接受一位15岁的花季少年,就这样因厌学轻生的事实;我们又谁能理解这名少年经历了怎样的挣扎,鼓起这样的勇气,用一种特殊的告别实现了一种解脱。
关注事件,不仅仅需要还原真相,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从用生命的代价换来的关注中,深刻反思。
一
2月2日新闻发布会,是由江西省、市、县三级联合召开的,规格很高,警号007的江西省公安厅党委委员、副厅长,二级警监警衔胡满松介绍相关情况。
我们注意到的是,官方给出了是“事件”说法,而没有说是“案件”,也从另一方面可以看出,通过侦查,这应该是一起与民事、刑事无关的单纯突发情况。警方最后给出的结论有这样几个关键词“尸体高度腐败”“未见骨折”“各脏器在位无缺失”“没有服药迹象”等,胡鑫宇为自缢身亡。
给出这样一个结论,是因为在现场有一个关键物证,那就是胡鑫宇生前购买的录音笔存储的21段音频文件,证明了他下定决心时的痛苦和挣扎。他先是半夜在楼顶,后来自我救赎徘徊,隔天后在一片丛林中,解下自己的鞋带,圈入自己的脖子,痛苦地离开了这个人世间,带着无尽的压力、内疚、孤独和无助,走了。
时隔106天,经历了秋冬两个季节,最后才发现了遗体,难免让我们心寒。记得去年10月胡同学失踪后,曾经组织了声势浩大的搜寻,但最后让人尴尬的是,竟然事发地近在咫尺,而那些所谓的搜寻,又有着怎样的意义?
所有的担心,所有的疑问,其实现在都没有意义。我们对那些造谣生事蹭热点、博流量的利己者嗤之以鼻,他们也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最终的承受,是孩子家庭的无尽悲痛,再及时的赔偿,又怎能弥补那惨绝人寰的现实创伤?
二
“我试着销声匿迹,原来我真的无人问津”,多次与同学说“人活着有什么意义”“我是否存在,已经没有意义了”“我们压力大,活着没意思,是不是约着去跳楼”……
这是胡鑫宇多次在自己的日记本和社交平台上写的心里话。一位学习优秀的孩子,竟然内心如此地痛苦,谁又能体会。
2022年9月到致远中学就读后,因学习成绩不佳造成心理落差,加之人际关系、青春期冲动带来的压力,入睡困难、早醒、醒后难以再入睡等睡眠问题,存在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困难等认知功能障碍,存在内疚自责、痛苦、无力无助无望感、无意义感等情绪问题,进食出现异常,有明确的厌世表现和轻生倾向。
呼救的声音
从只言片语还有日常老师、家长的关注情况来看,胡鑫宇性格内向温和、孤独,在意他人看法,少与人做深入的思想情感沟通,情感支持缺失,缺少情绪宣泄渠道,常有避世想法,具有随时随地在书本上记录自己情绪、想法的习惯。
我们难以想象他到新学校后,过得是多么痛苦。环境的不适应,学习跟不上,没有朋友交心谈心,孤独的灵魂让人心疼。在与母亲电话倾诉之后,似乎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的效果,这种内疚自责、痛苦、无力无助无望感、无意义感积郁到一定程度之后,最终爆发。
母亲其实也发现了问题,从福州赶到学校陪了他几天,但似乎并没有起到多少的作用。如果在此时,及时地进行心理干预,或是直接停学,也许悲剧就不会发现。
而学校方从法律上来看,似乎并没有多大的责任。但长期忽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在管理方面仍然存在着较大的缺失。比如是否进行过心理健康复查,是否在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能够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是否让学生感受到关怀和温暖?
三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并不是一个新话题。
我们似乎总觉得,孩子嘛,还小,他们怎么会胡思乱想。可是当冰冷的事实摆在面前,惨剧发生之时,我们总会后悔莫及。可是世间并没有后悔药,反思胡鑫守事件,其实与我们所有人相关。
三年口罩,我们切身感受到焦虑、抑郁的可怕,大人于是,孩子同样于是,在他们脆弱的心理承受能力之下,感受到无人可分担,无人可理解,缺乏必要的及时疏导,心理健康问题就会以各种形式暴露无遗。
这样的例子就发生在身边,当一个看起来活蹦乱跳的生命忽然以一种猝不及防的方式告别,你忽然发现,其实我们认为对孩子了解很多,根本没有走进他的内心。当孤独痛苦之时,你却云淡风轻,无法理解那种无助、痛苦的感觉,认为只是人人都要经历的”青春期“……
而我们的学校,也应该从无数惨剧中反思,加强心理问题疏导工作。高考指挥棒下,切切不要以为只需对学生的成绩负责,还有着塑造健全人格必智之使命职责。因此,学校不仅仅要培养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更重要的班主任、老师或学校具备对抑郁症极可能自尽的知识储备和预警意识,及时开展心理健康筛查。试想,开学一个多月,胡鑫宇的异常表现,应该能够引起老师、学生的关注。如果提早介入,让学生感受到温暖,是否就不会有意外发生?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可悲的是,事件始末,网络”阴谋论“的推波助澜,让很多应该引发的关注,被淹没。加强网络言论整治,加大惩处力度,营造共同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浓厚氛围,成为当务之急。
我们对于校园欺凌、抑郁、焦虑的原因,总会归结于压力的原因。哪个时代没有压力?哪个人没有压力?哪个学生没有学习的压力?没有社交的压力?其实压力最重要的,是要有正确的方式对待和疏导。多一些陪伴,多一些沟通,多一些倾听,多一些共感,多一些关心,少一些冷漠,加强体育运动,在温暖的世间里,我们没有过不去的坎,没有迈不过的山。
愁生于郁,解愁的方法在泄;郁由于静止,求泄的方法在动。—— 朱光潜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万家灯火,挂念远在医院陪伴孩子的朋友。其实成年人也有着焦虑、抑郁,我们每个人,都活在自我救赎之中。这世界有那么多人,多幸运,我有个我们。
世界弥漫着焦躁不安的气息,因为每一个人都急于从自己的枷锁中解放出来。 ——尼采 《不合时宜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