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2岁孩子自杀率排名第二,学习压力和家庭矛盾已成最大内因
发布日期:2024年06月19日丨
文章来源: 丨
点击:669
来源:百度网
把孩子培养成考试机器不仅是一个时代的悲哀,亦是每一个家庭,每一个生命个体的罪过。学业有成是一种成功,学业不成还有很多可以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 物极必反,过度扭曲考试的重要性,会害了孩子。
有调研显示,我国每6个学生当中,就有一个萌生过自杀的念头。每14个中学生,就有一个人制定过自杀计划。每37个中学生,就有1人采取过自杀行动。
看到这个数据我不禁心生凉意,我们的教育已经失败到这种地步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家长学校不肯醒悟呢?
每次看到马路上中小学生背着巨大又沉甸甸的书包,我的心就一紧。
但一切教育向升学率看起,和考试无关的事都不算正经事,考不上大学就是废物,这些废旧有毒的观念在我们家长的脑海里依旧根深蒂固。
近些年频频发生的中学生自杀案,真的只是因为孩子太脆弱,而不是应试教育太变态吗?
很多孩子从中学开始进入寄宿学校,每天十二点睡觉,五点钟起床上早自习,一个月休息两天。
每天三点一线教室、食堂、宿舍,没有时间感受世界的其他东西,除了课本习题,他们没有资格去体验其他的乐趣。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而且不是一天两天,是十年。
这样的人生成年人尚且难以忍受,想要去世界看看,更何况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如此高压下孩子的心理状况怎么可能好得了。
曾在网上看到一些孩子的留言:在胳膊上划口子是我控制情绪最快最有效的办法。每次听到“这都是为了你好”,我当时就真想去厨房拿起刀杀死自己。
没错,这的确是一些正直花季的孩子写下的话语,可以想象盲目的教育把孩子逼到了何种地步。
头悬梁锥刺股的学习方式不值得提倡,因为如果一个人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话,即便很累他不会因此也感觉到痛苦。而强迫孩子机械地学习那些在未来根本就用不到的知识,何其愚昧。
根据蓝十字与蓝盾组织最近报告显示,自2013年以来,00后患抑郁症的人数增加了47%,自杀年龄在13-16岁最多,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6-12岁的自杀率反超17-20岁成为第二大群体。
而《教育蓝皮书》中显示,学习压力和家庭矛盾是孩子自杀的最大内因。
在最好的年纪里,却对这个世界充满绝望,且这样的孩子形成了一定的群体,这绝对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整个教育环境和家长的问题。
透过现象看本质,父母们何尝不坐下来仔细想想,逼孩子考好分数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为了孩子在未来能够过得幸福一点吗?
但学习就能幸福吗?答案是否定的。
人生的幸福是来自于爱,不是对成就工作物质的爱,而是对人的爱。在人与人之间产生的真实的情感联结,才是能够让孩子真正获得幸福的东西。
所以父母有责任教会孩子去爱,要不吝啬地给予他们无条件的爱,放下去对成绩和分数的痴迷。
从客观现实出发,应试教育已经给了孩子很大压力,作为家长就不要再逼迫孩子了。
在当前这种状况之下,家长最应该做的就是培养孩子处理情绪的能力,而不是只要受到压力、糟糕的事情,就通过伤害自己来缓解。
作为父母我们需要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察觉孩子的情绪变化上,让他能够感受到安全,少一点指责谩骂,不要顿不顿就用“为你好”的名号压迫孩子,他们已经很辛苦了。
那些对成年人来说无关紧要的几句说辞,很可能会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孩子眼前的世界很小,世界里的每一件事情影响力都极其重大。
知识能不能改变命运暂且不论,但父母的每一句话都必定会对孩子产生翻天覆地的影响,那些选择自杀并且成功了的孩子,但凡他们的父母在他们失败难过的时候少一句指责,多一句安慰都不会得到这样的结果。
鲁迅说过:教育是要“立人”,人如何才能立得住,前提当然是心理和生理的健康。
如果可以不要让你的孩子睡得那么晚起得那么早,一辈子很长,若在他年华正好的时候,便对生命充满了绝望,他考再好的成绩又有什么用。
把孩子培养成考试机器不仅是一个时代的悲哀,亦是每一个家庭,每一个生命个体的罪过。学业有成是一种成功,学业不成还有很多可以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
物极必反,过度扭曲考试的重要性,会害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