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荒唐“校闹”就该重拳出击
发布日期:2024年06月14日丨
文章来源: 丨
点击:321
来源:新浪网
近日,教育部、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司法部共同发布《关于完善安全事故处理机制维护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的意见》,要求建立多部门协调配合工作机制,从健全学校安全事故预防与处置机制、依法处理学校安全事故纠纷、依法打击“校闹”行为三方面,为学校(含幼儿园)办学安全托底,解决学校后顾之忧,维护老师和学校应有的尊严,保护学生生命安全。
什么是“校闹”?当“校”和“闹”二者联系起来,本身就充满了讽刺与悲凉的意味,全国各地“校闹”事件更是层出不穷。“校闹”通常是指学校安全事故处置过程中,家属及其他校外人员实施围堵学校、在校园内非法聚集、聚众闹事等扰乱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秩序,侵犯学校和师生合法权益的行为。
“拉横幅、堵校门、放哀乐、摆花圈、辱骂教师、随地大小便……”荒唐行为一旦“闹”起来,便会让人瞠目结舌,更给社会、校园以及他人带来不良的影响。校闹,核心在于“闹”。然而,剖析其背后的原因,为何闹?闹什么?怎么闹?
首先,这些“闹”,既有对于现实问题的申诉,也有利益牵绊、资源配置不均匀以及无理取闹的存在。闹事家长之所以蛮横,有的迫于无奈采取极端手段,有的受风气习染,将“闹”作为博弈手段,认为“闹”才能让问题得到重视,进而得以解决,还有一些则是采取这样的方式,进行情绪宣泄。一些学校还出现了这样的现象,采取“花钱息事宁人”的态度,一再花钱化解事情,事情闹得越大,事情解决效率越高。还有一些学校,对于“校闹”视而不见,责任推诿“踢皮球”,将小事逐步发展为大事,最后对师生、家长都造成一定的心理阴影,这些都助长“校闹”成为一种屡见不鲜的社会现象。
此次,五部门联合发布《意见》,各司其职,联合治理,可谓是相当及时,而且实操性很强。《意见》明确八类“校闹”行为,直击“校闹”红线,还提出核心关键字:“预防为先、不闹也赔、闹也不赔、坚决打击、联合治理。”但放入具体实际中,校园事件处理还将面临许多问题。如何合理解决校园事件中家长与校方的矛盾,主要在于制度合理化、明晰化、科学化。合理范围内,事情问题要处理及时,有礼有节,合情合法。
对于荒唐“校闹”不仅要治理,该严格还得严格。不仅要问责闹事家长,也要追究校方责任。管理制度要细分,赔偿机制要明晰,要让涉事多方都能够明确责任,更要尽可能地采取透明化、公开化的处理机制,让家长等公众了解事情真相、纠纷解决过程、赔偿机制等,切忌将事情作为“暗处理”,私下操作行为。同时,校园与家长都应该增强法律意识,不要将合理变为“无理”。
孙佳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