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现场危险和有害因素是预防安全事故的关键
发布日期:2024年05月15日丨
文章来源: 丨
点击:364
来源:知乎网
现在各种媒体都会及时跟进报道各种事故,这也使大众百姓能够更多的了解到安全事故案例和后续调查结果,大家对事故的意识和对安全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回顾各种安全事故的调查报告,可以了解到几乎所有安全事故都有起因,都是对现场的危险和有害因素没有充分识别或没有有效管理。危险和有害因素指能对人造成伤亡或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甚至导致疾病的因素。因此要想预防事故首先得知道如何辨识危险和有害因素,就像医生要看病,开药前一定得先诊断病因,才能对症下药。不知道现场的某类风险危害,就不能针对性的采取有效管控措施,该风险隐患就埋下了伏笔,当现场管理作业或承包商人员行为不规范时,事故就会发生。
2019年江苏的两起爆炸事故:“3.21响水爆炸事故”和“昆山“3.31镁合金废屑爆燃事故”就是很好的证明,前者是对废料的自燃风险没有关注,后者是对镁屑遇水反应的危害没有识别管控,最后酿成的悲剧,造成多人失去生命和难以挽回的事故后果,相关的安全管理人员涉嫌重大责任事故罪,也都受到刑事追责。所以作为EHS或安全管理人员,首先要将企业的风险源和危害识别清楚,再来看怎么管控。
按照我国《生产过程危险和危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 13861—2009)的标准, 各行业在规划、设计和组织生产时,对危险和有害因素的预测、预防,对伤亡事故原因的辨识和分析,主要从四大方面因素着手: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这些因素在现实生产经营过程中非常普遍的存在着。
人的因素:与生产各环节有关的,来自人员自身或人为性质的危险和有害因素,常见的情形包括违章指挥/作业、不带防护用品、过度疲劳/紧张、失误、健康异常等等。
物的因素:机械、设备、设施、材料等方面存在的危险和有害因素, 常见的机电设备、特种设备、危险化学品、大型设施等等。
环境因素:生产作业环境中的危险和有害因素,比如:地面湿滑/不平、作业场所狭窄/杂乱、梯架缺陷、开口缺陷、室内安全通道/出口缺陷、照明不良、空气不良、温度/湿度/气压不适、强迫体位等等。
管理因素:管理上的失误、缺陷和管理责任所导致的危险和有害因素,比如职责不明确、职制度不完善、“三同时”制度未落实、操作规程不规范、应急预案及响应缺陷、培训制度不完善、投入不足等等。
作为EHS或安全管理人员,着手工作最重要的是确保自己将工作过程中所有的危险和有害因素全都识别出来,包括常规作业和非常规作业,往往一个新的、临时的、变更的或紧急的维修都属于非常规作业,这些作业中隐含的危险和有害因素往往更不容易被发现和识别,潜在的风险也更大,很多事故往往在这种情形下发生。因此应关注或建立这种情形下的危害风险识别机制,如JSA(工作安全分析)并将其与工作许可、操作规程、培训挂钩等,确保非常规工作或变更工作的安全保障。
总之工作现场安全的最根本目标是要预防事故的发生,常见的20类主要事故类型可参考《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 6441-1986,再结合工作过程中最可能的危险和有害因素,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和评估出工作现场的安全风险,把控好公司内最重大的风险,安全事故的预防就会有针对性和精准目标,预防事故的关键基础就搭建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