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
当前位置: 吉林省生命与安全教育学会 > 教育研究
当前位置: 吉林省生命与安全教育学会 > 教育研究

中国教科院新时代教育思想研究中心举办学术研讨会

发布日期:2025年11月01日丨 文章来源:  丨 点击:42

时间:2025-10-30 来源:党委办公室 浏览量:17 【 浏览字体: 】
人工智能时代的能力重构与教育变革,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命题,也是教育学术研究的前沿话题。10月28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新时代教育思想研究中心以此为主题举办学术研讨会。此次研讨也是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术季风汇的一次活动。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主任辛涛、清华大学教育学院长聘教授李曼丽、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黄忠敬、华东师范大学二附中校长周彬、北京师范大学二附中校长王华、北京一零一中学校长熊永昌、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研究处处长熊建辉、中国国际技术智力合作集团深圳副总经理李志远、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刘盛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博士王轶晰参加研讨。
研讨会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新时代教育思想研究中心主任邓友超主持,中心副主任王晓燕总结,中心副主任黄晓磊与会。80位科研人员参会。
研讨会围绕人工智能时代教育与技术的关系、人才培养的能力转向、能力重构范畴、能力导向的教育变革等进行了讨论。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技术与教育历来如影相随,教育从未拒绝过技术。技术发展到人工智能,不再仅仅是简单的工具,也是一种新型生物,深刻影响着教育,甚至再定义教育。积极审慎拥抱人工智能,几乎是全球共识。
专家提出,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必须从“知识导向”转向“能力导向”。人工智能正在改变工业时代教育范式的底层逻辑。“学什么”比“怎么学”更重要,“学得深”比“学得多”更关键。当前,基础教育“刷题内卷”、高等教育“学科孤岛”、人才就业“产教脱节”等难题尚未解决。面对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市场与知识获取方式的根本性冲击,教育无法再满足于知识传授,学习者和教育者都须面对能力重构挑战。
在能力重构范畴方面,与会专家认为需建构新的能力框架。主要涉及理解复杂信息、处理模糊结构与批判性判断的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社会情感能力,元认知能力,以及持续成长和终身学习能力等。
能力重构必然带来教育变革。在AI背景下,教育正从“为生产而教”转向“为生活而学”。专家认为,首先要强调回归教育本质,强化学生社会化能力。要提升师生信息素养。要重构课程逻辑,聚焦认知结构重建、学习路径个性化与思维高阶化,将核心素养融入教学,精心设计学习体验。要加强教学情感支持。要注重学段协同,明确不同学段人工智能应用的侧重点。要提升人机共育能力和协同效果。要注重建构新的教育形态。
专家强调,技术具有两面性,在积极拥抱的同时,也需要审慎推进,避免技术滥用。要处理好机器脑与人脑、高阶思维与低阶思维、学段之间的边界与连续、学习方式的虚拟与现实、人机交互的理性与感性等关系。要警惕思维放逐,防止元认知惰性与认知债务。要关注AI可能加大数字鸿沟,导致学习分化。要审慎应对AI产品的成本约束与强依赖风险,以及智能设备引发的学生心理问题。要做好全流程应用追踪与伦理防范。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新时代教育思想研究中心将发挥平台功能,聚焦热点、前沿话题举办学术研讨,实现学术活动经常化。
撰稿 | 严凌燕、徐好好
摄影 | 权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