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启动的新高考改革作为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制度创新,以“基础学科+选择性科目”的评价框架,实现教育场域从“标准化生产”向“个性化定制”的转型升级,开启了从“分数导向”向“素养本位”的范式跃迁。“3+3” 与“3+1+2”选科模式赋予学生多元选科组合权,不仅重构了课程供给逻辑,更倒逼教学组织形态从“ 固定班级”转向“ 动态走班”。由于不同学科的学生选科人数会有不同,进而引发师资配置的周期性波动,出现所谓的“教师潮汐现象”。这本质上是教育供给侧与需求侧之间的资源配置失衡问题,分科教师的能力结构呈现显著的“ 垂直纵深”特征,其单科专精性难以满足跨学科课程开发、真实问题解决等教学需求,暴露出分科培养体制下教师能力结构的局限性,亟须加强复合型教师建设,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深刻认识复合型教师培养的战略意义
当前,全球教育竞争已从知识传授能力比拼转向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较量。《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将“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体系”作为战略任务,而复合型教师培养正是对接这一战略的关键举措。复合型教师培养不仅关乎新高考改革的落地成效,更直接影响到教育强国建设所需人才的培养根基,成为破解传统分科教学弊端、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必然选择。复合型教师培养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背景下,人类社会正经历以数字文明为核心特征的第五次产业革命。这场变革不仅重构了全球价值链的时空坐标,更催生了知识“指数级创新”的全新竞争维度。当前,传统分科教师的能力结构已难以满足跨学科教学、技术创新以及真实问题解决的人才培养需求。我国要赢得全球人才资源配置主动权,并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对人才培养体系进行系统性重构,通过培养一大批复合型教师,打造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高质量教育体系。
复合型教师培养是提升人才自主培养水平的关键举措。 面对新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蓬勃兴起,教育正经历从“ 知识传授”向“素养培育”的深刻变革。这一变革亟须培养教师的跨学科整合能力与技术创新素养,培养造就一大批复合型教师,突破传统“分科育人”局限,破解学科壁垒森严、教学内容滞后于时代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帮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将教育场域转化为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前沿阵地,不断提升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水平,更好地服务和支撑教育强国建设。
复合型教师培养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保障。新高考选科模式催生了多样化课程组合需求,选课走班制实施过程中出现的课程供给失衡与教学管理失序问题,实质是传统教师能力结构与新型教学组织模式间的冲突。复合型教师凭借多学科资质认证的专业素养与跨学科课程开发能力,可灵活应对教学组织中的复杂挑战,实现从“单一学科执行者” 到“课程资源创生者”的角色转换,为破解教育改革难题提供可持续解决方案,保障改革举措切实落地见效。这种转型不仅回应了政策层面“ 破五唯”的改革诉求,更通过教师能力升级为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注入新动能。
系统把握复合型教师的内涵特征
我国复合型教师理念脱胎于“双师型”教师,相较于传统教师“单科精深”的能力模型,复合型教师更强调“多科通达”的知识、能力与思维结构。
复合型教师作为新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进阶形态,其能力结构呈现三维特征。第一,知识维度体现跨学科整合性。复合型教师需在纵向深化本体性学科知识的同时,横向构建关联学科的知识网络。这种整合并非学科知识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建立学科内核的逻辑关联,实现跨学科知识的有机统整。第二,能力维度呈现综合创新性。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复合型教师的技术能力需超越单一学科工具的使用,转向数字技术与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创新。比如,熟练运用人工智能工具进行学情诊断与个性化教学设计;依托虚拟仿真技术构建沉浸式学习场景;通过大数据分析优化教学策略等。第三,思维维度具有系统开放性。复合型教师的思维是系统性思维、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动态协同。系统性思维要求教师从全局视角分析教育情境,建立学科要素间的结构关联;批判性思维强调多维分析与证据推理能力,能够识别教学实践中的潜在问题;创造性思维则突破定式,生成创新性的解决方案。这种思维特征强调思维范式转换,既需要保持学科思维的特质,又要求构建跨学科思维模型,在发散与聚合的动态平衡中培育创新思维。
复合型教师的发展演进呈现出三大趋势。一是从“知识传递者”向“学习生态建构者”进阶,教师需通过跨学科资源整合与技术赋能,构建支持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生态。二是从“课程执行者”向“课程开发者”跨越,教师需基于真实问题情境,开发主题式、项目式课程,推动课程供给与需求的精准匹配。三是从“技能操作者”向“教育创新引领者”转型,教师需通过持续学习与跨界合作,引领教育模式的迭代创新,成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主体。
以教育家精神引领和推进复合型教师队伍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教育家精神,为我国新时代教师特别是复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南和价值引领。我们要深入学习、研究、阐释和践行教育家精神,系统谋划复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任务、思路举措,整体推进复合型教师队伍建设。在数字化转型和人工智能赋能背景下,突破传统师范教育“学科本位”的窠臼,构建职前职后贯通的全链条复合型教师教育体系和发展保障机制。
重构从“学科本位”到“ 综合育人”的职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是复合型教师培养的基石,其核心在于打破学科壁垒,将“ 学科交叉”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课程结构。职前培养作为人才储备的源头活水,需要对课程体系重构、师资队伍建设进行综合改革。一方面,重视基础学科知识+其他学科知识融合。当前部分师范院校已开展“1+X”主辅修制度改革试点—— “ 主修专业+微专业”模式,要求师范生修读跨学科课程模块(≥12学分),强化数字素养、STEM教育能力培养,以项目式学习促使学生建立跨学科思维图谱。另一方面,重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螺旋进阶。课程体系的改革不能止步于简单叠加,而应构建基础知识与实践课程的螺旋进阶体系,特别要强化STEM教育、人工智能教育、主题式课程设计等跨学科课程的比例,促进师范生形成综合性、复合型教书育人能力框架。
构建从“单点突破”到“生态协同”的职后发展支撑体系。 一方面,完善分层分类的精准培训机制。要聚焦复合型教师核心素养,完善国培、省培,增设培养复合型教师的课程体系,开发“跨学科教学设计”“STEM教育实践”“ 教育数字化转型”等模块化课程,采用“ 理论工作坊+教学案例研讨+虚拟仿真实验”的混合式培训方式。要有机融合校本研修与各级教师培训项目的资源,实施基于教师发展阶段和需求的差异化培训。要重点支持乡村教师的复合型思维和能力培养,通过加强跨学科知识培训、促进教师交流与合作,使乡村教师从“ 被动适应”向“ 主动发展”转变。要实施培养复合型教师青蓝工程,升级传统“ 师徒制”,组建由复合型教师、教育技术专家、课程设计师构成的导师团队,通过跨界合作帮助青年教师在真实教学场景中掌握复合型知识与综合技能。另一方面,建立协同攻坚的教师学习研究实践共同体。以区域教育主管部门为主体,有效整合高等院校、教研机构以及中小学校资源,共同搭建“ 理论—实践—研究”三位一体的教师发展平台。通过高校、科研机构与中小学协作、理论工作者与一线教师协同,深化教科研创新,扎实开展跨学科集体备课、教学案例深度剖析、主题研讨等活动。深入推进教师将跨学科知识、先进教育理念与日常教学实践进行有机融合,有力促进教师之间关于复合型教学策略和经验的深度交流与共享,拓宽教师的专业视野。
建立从“结果导向”到“ 过程赋能”的动态化发展性评价机制。要完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在现行教师资格制度基础上,增加“ 跨学科教学能力”维度,构建涵盖课程设计、教学实施、资源整合等方面的多元评价体系。要借鉴国际教师评价经验,推行“ 微认证”制度,允许师范生通过开发跨学科教学案例、完成多学科融合实习等项目锤炼实践能力,为复合型教师的成长开辟制度化路径,同时也激励培养机构不断改进和优化其教育模式。要构建教师动态评价体系,强化过程性、发展性、激励性评价,完善“ 培养—使用—评价—反馈—改进”动态机制,及时把握教师在实施跨学科教学时面临的困难与挑战,持续为教师发展提供精准依据和有效支持,为复合型教师发展体系的健康运行与持续完善提供坚实保障。
来源:《教育家》2025年第27期
作者:于发友(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