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样化:办学特色的生态基础
从区域视角看学校发展生态,始终面临统一性和多样化的矛盾。统一性是政府对学校的基本要求,满足公众对学校的基本需求;多样化是学校个性特色的反映,是区域教育活力的标志。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在满足基本标准的前提下推进学校多样化发展,而不是在统一标准下不断加剧竞争和内耗。学校特色化发展旨在营造区域学校多样化生态,背后的理念支撑是多样化教育质量观,与分数至上思维和“创品牌”的政绩目的格格不入。约20年前,针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趋势,业界有“是否削峰填谷”的质疑,“特色发展”给出了回应。然而在区域教育实践中,标准化始终占据主导地位,特色化始终处于边缘地带,因而“同质化”“千校一面”的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学校办学特色应从一个多样化的学校发展生态之中孕育生成,与统一化、标准化的管理思维和教育生态是不相容的。
二、自主性:办学特色的生发动力
办学特色是学校个性的反映,源自有特色的学校文化、有个性的校长与教师。办学特色的形成,遵循“内生外发”的逻辑,而不应是外在要求或强加的任务。不能想象,在千篇一律的文化氛围下,在自甘平庸抑或热衷比拼竞争的校长教师手中,在严密控制的管理氛围里,能够办出有特色的学校。政府对学校的管理,仍然面临多年未解决的“收放循环”问题,“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似乎成为一个“欲说还休”的尴尬话题,学校特色建设在这样的制度环境中势必难以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走进那些有鲜明办学特色的学校,可以明显感觉到校长的自主自信、教师的个性活力。学校特色创建不适合采用上传下达、指标和绩效导向的工作模式,从制度和管理方式上解放校长教师是前提。
三、个性化:办学特色的价值内核
办学特色是学校办学理念的凝练和外显,也可以称为学校的精神特质,它源于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和发扬。现实中许多学校阐述了自己的特色办学理念和模式,如幸福教育、耕读教育、田园教育、“扬长”教育、浸润教育、“常能”教育等,无不是立足于培育个性、为学生一生发展赋能的人文主义价值理念。如果抛弃了这个精神内核,那么所有努力就都成了“花架子”。因此,办学特色实际上是学校促进每个学生有个性地发展的不同模式。学校创建特色不应出于功利诱惑,不应追求品牌效应,甚至看上去不一定“高大上”,而是“捧着一颗心来”的返璞归真。那些看上去轰轰烈烈、表演起来登堂入室的所谓“特色”,反而不一定经得起推敲。
四、创造力:办学特色的灵感源泉
办学特色不是外部赋予的,而是校长、教师及学生创造性灵感勃发碰撞,不断为教育教学注入新思路、提供新素材、启发新方法,经过长时间酝酿和磨砺而形成的。特色鲜明的学校一定会把学校的一切环境、一切活动都与学生“成长”(而不仅仅是知识学习)有机联结,尊重每一个想法,注重每一个细节。有许多这样的案例,教师带领学生从一件件好玩的小事做起,调动每个人的兴趣和创造力,玩出名堂、玩出水平,天马行空,趣味盎然。这样的学校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孩子像孩子,老师也像孩子,师生脸上有笑、眼中有光、思维活跃,这本身就是学校最鲜明的特色、最好的名片。
作者 | 王烽(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