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
当前位置: 吉林省生命与安全教育学会 > 教育研究
当前位置: 吉林省生命与安全教育学会 > 教育研究

全规办教育部重点课题《青少年生命与安全教育系统工程建设的深化研究》开题报告

发布日期:2024年05月01日丨 文章来源:  丨 点击:949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2018年度申报课题

青少年生命与安全教育系统工程建设的深化研究

开题报告

 

各位专家、各位领导、各位同行,同志们!

2018年7月5日,全国教育料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式下发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立项通知书》。青少年生命与安全教育系统工程建设的深化研究课题,已被批准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课题批准号DGA180308主持人王野川

“青少年生命与安全教育系统工程建设的深化研究”,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唯一的生命与安全教育研究项目,是吉林省基础教育系统唯一一项全国教科2018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是我省生命与安全教育研究深化创新的又一标志,也是吉林省教育科学院生命与安全教育科研工作的重大进展!

今天在这里举行开题仪式,从以下几个方面向大家报告。

一、选题依据

近年来,频发的青少年轻贱生命、意外伤害、公共安全等恶性事件,凸显出我国学校乃至全社会教育环境建设中,生命与安全教育薄弱和缺失的严酷现实,也赋予了青少年成长“生命高于一切,安全重于泰山”更加紧迫、更加丰富的教育内涵。青少年教育的根本,在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生命至上,安全第一”是开展人之珍爱生命发展工作过程中的根本原则。这首先要解决孩子们如何平安快乐、善待生命的问题,解决怎样在安全、健康的优良环境里更好地获得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问题。生命教育已经成为全球化解青少年精神困惑与安全危机的教育潮流与社会共识,生命与安全教育系统工程的深化研究和完善建设,也已经成为新的社会发展形势下,完成《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加强“安全教育、生命教育”要求、完成《国家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对教育科研工作新部署的紧迫任务。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

生命教育历经60余年系统理论探索和广泛实践,现已成为全球化解青少年精神困惑与安全危机的教育潮流与社会共识。狭义的生命教育,通常指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广义的生命教育多被学者们定义为全人的教育,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即应着力开展守护自然生命的安全教育。生命教育是以生命的视界,来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并遵循生命昭示的规律所进行的教育。生命教育是在学生物质性生命的前提下,在个体生命的基础上,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对个体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进行完整性、人文性的生命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坚守生命的健康安全,追求生命的价值,活出生命的意蕴,绽放生命的光彩,实现生命的辉煌。

因此,综合意义上的“生命教育”,就是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既要重视科学的人文生命教育,关注精神生命之发展完善;又要重视自然生命的存在与健康,给予学生受益终生的安全教育。安全教育,是人们在生命成长、发展过程中,对于安全危机的认识、化解、远离的教育;在日常生活中和危险到来时保护自身和他人健康安全的教育;在国家利益受到侵害时勇于奉献的教育。生命与安全教育,就是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根本,是以生命关怀的安全教育为根本基础的人文生命与自然生命之保护和完善的教育。

 (二)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1968 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J. Donald Walters)首次提出了生命教育的思想,半个世纪以来,生命教育的理念与实践已在全球迅速传播和落实。从上世纪80年代起,美国等西方国家规定在中小学校开始实施“生命教育”,日本在1989年的新《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了定位于人的生命与尊重人的精神这一理念的教育目标;此外,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分别开始了相关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的积极探索。

十几年来,全国各地纷纷开展了相关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积极探索我国台湾、香港地区的生命教育研究和实施起步较早,运行相对丰富成熟,已有了相当成型的先进经验江苏省和上海市在2004年已经在所有中小学全面实施生命教育辽宁省、黑龙江、云南、吉林、江西、湖北省及某些其他地区,也陆续在本区域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陆续将比较系统的生命教育、安全教育纳入区域性学校教育教学计划,相关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成果大量涌现,学术厂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尽管如此,国内生命教育与安全教育有机结合的应用研究,仍有比较严重的缺失与误区,许多区域生命与安全教育系统工程的研究和建设十分薄弱。

(三)开展青少年生命与安全教育系统工程研究具有独特意义和重大价值

近年来,随着涉关中小学生、幼儿的恶性伤害案件与安全事故频发,各级政府、学校乃至全社会对未成年人的生命关怀与安全保护措施不断加强,全方位的教育研究和实践探索逐步深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要把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首次明确提出了重视开展“安全教育、生命教育”的要求,在国家教育政策上将安全教育和生命教育置于十分重要的位置,使之成为在立德树人,全面发展;成为认识生命、珍爱生命、敬畏生命、欣赏生命、享受生命的教育;成为提高其自我保护能力与培养求生护卫技能的教育;成为促进学生生理、心理、道德、灵性全面均衡健康发展的教育;成为提高其生命质量和实际人生价值的教育;成为与他人、自然、宇宙和谐共生的教育。统言之,学校及全社会齐抓共管、协作建设生命与安全教育的系统工程,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决定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涉关国家与民族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的教育工程,是极为重大紧迫的教育科研课题。

1.生命与安全教育系统工程建设研究,是守护青少年自然生命的首要课题

人类自然生命的存在是实现人生价值和理想的载体与前提条件,离开自然生命的存在一切教育和发展都无从谈起。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危及青少年生存、成长、发展的安全问题也出现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趋势。许多青少年由于年纪幼小、涉世不深,面对充满危险的社会环境,生命安全危机时常受到各种侵害的威胁;急迫需要通过生命与安全教育研究,建立认识生命、珍爱生命、护卫生命教育的科学知识体系,有效作用于学校教育和家庭与社会的教育系统,在培养青少年珍爱和保护生命的科学知识与应用能力上发挥积极作用。

2.生命与安全教育系统工程建设研究,是塑造青少年精神生命的灵魂之塔

青少年是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生命质量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社会的快速发展在改善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同时,也致使青少年的道德水准与自律能力有所下降,一些反生命的行为及心理问题等日益严重。教育必须关注未成年人在安全成长过程中的情感、心灵和个性健康,使学生文化知识的增长,不以对生命的漠视、情感的盲目和社会责任感的丧失为代价,避免导致学生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怀疑和虚无,坚定对正确理想和信仰的不懈追求。青少年生命与安全教育系统工程的建构研究,正是要探索遵循生命昭示的规律,总结教育的可行规律,通过对未成年人精神生命的系统科学教育,达到热爱生命、提高生存能力、具备生命成长与发展的基本素质、提升生命质量和人生价值的教育目标。

3.生命与安全教育系统工程建设研究,是构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育的大厦根基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拥有身体健康、成志于学、天下情怀、审美雅趣、学会改变几大要素它要求学生要成为全面发展的“人”,要具有强健身体、健康心理,珍爱生命、健全人格,有自我认知和学习的能力,能够理解他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等等。这些核心素养,都与现代生命与安全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并对青少年生命与安全教育的深入研究和系统开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命与安全教育作为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内核,其系统工程的建设实施也为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青少年生命与安全教育的科学发展,需建成社会全民共同疏导维护的立交桥

青少年成长中的心理疾患、校园暴力、意外伤害、自然灾难、重大疾病等等威胁其安全健康的各种危机,不只是学校、家庭等单一方面的教育问题,迫切需要用生命关怀的立体化的教育系统建设加以解决。学校、家庭乃至全社会,都应负担起应有的责任和义务,站在“珍爱生命,健康成长”的教育高度,从生理、心理和伦理等方面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生命与安全教育,实现其自然生命与精神生命健康成长和发展的科学统一,提升未成年人的生存能力和生命质量;开发出适合我国国情和广大青少年身心特点的学校和社会各领域的教育资源,集聚社会与全民之力,推动生命与安全教育系统工程的科学建设与开发利用。

 

二、研究内容

(一)研究对象

以教育决策者、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等学校教育相关人员;家长、公务人员、社会公共服务与文化工作者等社会相关人士的生命与安全教育工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生命与安全的学校教育教学、全民素质提高、文化环境建设等为研究主体。

(二)总体框架

研究辩证的生命与安全教育观与现代教育思想的关系,研究其在现实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和实施的理论内核;探讨教育实践学校管理和教育的方式、方法,及其实施中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探索建立全社会关爱青少年生命与安全教育、使之安全成长和健康发展的科学系统,研究营造青少年安全、健康、优质的学习与成长人文环境的有效途径。

(三)重点难点

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学校生命与安全教育系统开展的内容、方法;探索以安全教育为贯穿主线的生命教育发展方向;探索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安全、生命与成长、生命与价值、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生命与未来的教育本质;探究青少年学习并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认识和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实践;探索“认知、尊重、珍爱、欣赏、成全、敬畏生命”社会文化环境营造机制;探究协同家庭、社会全方位开展生命与安全知识科学普及的有效途径;为教育行政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建议。

(四)主要目标

1.初级目标

系统建立实验研究区域和实验学校教育基地;形成区域生命与安全教育的基础教育结构。

2.中级目标

建立较完善的学校课程体系;探索教材开发、教师培训、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系统建设。

3.高级目标

为教育行政部门提供的有关政策规划、决策参考和建议得到有效应用。形成可全国推广的生命与安全教育学校、家庭、社会整体协作、行之有效的系统性结构体系。

三、思路方法

(一)研究思路

注重过程研究与科学实验,分析学校生命与安全教育缺失归因、区域措施失衡、教育资源匮乏、适用教材短缺、教师培训不足、常效机制乏力的现状;用实验化可行性研究,探索解决如上问题的最佳途径和有效方法。遵循和采取载体开发先行,基地实验引领,成果验收认证的基本思路与操作模式。

(二)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实验研究法。

(三)研究计划及其可行性

抓实研究过程、注重特色培植、结合社会力量、打造区域品牌。

(四)时间安排

1.第一阶段:2018.8~2018.10,开题、启动研究; 

2.第二阶段:2018.11~2021.8,开展过程研究;

3.第三阶段:2021.820238,总结、提升、结题。

四、创新之处

(一)生命教育和安全教育相互融合助推的理念创新

学界普遍认知,安全教育是生命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首次明确提出了重视开展“安全教育、生命教育”的要求,并将安全教育从生命教育的大范围中作为其最紧要的部分单独提取出来,致二者并提分列,且将安全教育置于生命教育之前。这反映出了中国特色教育发展中的历史环境与现实要求,形成了新时期学校生命教育同安全教育渗透融合、依存推动的新型的科学关系,急需深入探索解决如何开展生命关怀下安全教育的诸多问题。所以,改变传统的生命教育、安全教育思维模式,重新定义、分析、提炼更加符合国情的相关教育核心理论和实践经验;树立可资借鉴、可深化推广的教育教学典范,促进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建设和维护生命与安全教育的立交桥,成为本课题研究重点有创新性突破的迫切要求

(二)生命与安全教育系统工程建设的两个主体创新

本课题研究将改变就学校研究学校的狭小思路,采用发散式、立体化的研究方法和渠道,借鉴古今中外文化中生命关怀的优秀教育元素,向世界看、向社会看、向发展看。

1.优化生命与安全教育的学校教育系统。总结、提升理论联系实际的成功经验,推动学校相关专项课程设立、教材编写、教师培训等系统建设全面开展。

2.实现学校、家庭、社会联动与科学交叉、多位一体的社会教育系统。促进青少年生命教育与安全教育,在社会性、立体化教育空间中的有机结合与相互推动。

五、预期成果

(一)成果形式

撰出版专著一部《中国学校生命与安全教育》公开发表相关研究报告、学术论文6篇以上。

(二)使用去向

出版专著、研究报告,面向全国中小学校及其教师发行;论文在省部级以上学术期刊发表。

(三)预期社会效益等

让生命与安全教育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促全社会向青少年伸出生命关怀的温暖臂膊。

六、参考文献

1.《守护生命——中小学安全教育策略》,王野川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出版。

    2.《中国生命教育发展蓝皮书(2015)》,东北师大出版社,2016年出版

    3.《情感问题论绸》 《社会转型时期道德学习研究》,朱小蔓著

    4.《生命教育:与孩子一同迎向挑战》,华特士著,【美国】,1966.

    5.《生命教育导论》,刘慧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出版。

七、我们的优势和条件

(一)课题负责人学术简历

本课题主持人:王野川,职称:编审

现任:吉林省教育科学院生命与安全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现代教育科学》期刊社社长

1.主要学术简历

2005年开始探讨、研究生命教育的发展规律,2008年主持成立吉林省教育科学院生命与安全教育研究中心,在我国首次提出生命与安全教育的核心理念,是生命与安全教育系统科学的首倡专家。分别主持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立项研究;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立项研究(《未成年人生命与安全教育系统工程的科学构建》;主持建立吉林省大中小学和幼儿园千余所实验基地学校,带领全省共计一万五千余名学校教师作为子课题立项主持人开展生命与安全教育普及性教育科研;组建并主持全国中学生命教育学校联盟;形成了具有鲜明吉林省域特色的全省学校和教师共同参与、朝气蓬勃的生命与安全教育科研场,成果丰硕,典型频出,受到全国相关领域的广泛关注和好评。出任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生命教育专委会副理事长、中国文传会中国文化与生命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主持全国中小学生命教育研究与成果推广的领导工作;在全国各地主讲30余场生命与安全教育大型学术报告和科研培训,累积面对面培训大中小学教师万余人次。

2.现社会学术组织兼任

    吉林省生命与安全教育学会会长(吉林省一级学会)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生命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国家一级学会专委会)吉林省生命关怀协会副会长(吉林省一级学会)

3.相关领域学术积累和贡献

    我国生命与安全教育核心理念的首倡和积极推动者,全国中小学教师首个“生命与安全教育”国培课程设计者、首位国培主讲教师;吉林省中小学“生命与安全教育”首位国培主讲教师;全国生命教育中学联盟创建与主持人。多次受邀在北京、江西、云南、湖北、四川、江苏、河南等全国生命与安全教育学术会议,上累计作大型专题学术报告与科研培训30余场。

    受邀中国教育电视台1台,在三期“仰望星空”生命与安全教育专栏节目中作主讲专访学者。

    十二五以来,撰写、主编相关专著、教材、科普读物共计16本,公开发表相关理论文章十余篇。

    撰写专著:中小学教师安全教育实施策略》,20万字,东北量大出版社,2014年出版。

    撰写专著:《守护生命——中小学安全教育策略》,31万字,东北师大出版社,2017年出版。

    会副主任:《中国生命教育发展蓝皮书(2015)》,东北师大出版社,2016年出版。

    主编:《生命教育》系列教材(1-4册),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出版。

    主编:《珍爱生命·安全成长——吉林省中小学生优秀短作品科普丛书》,11本,吉林人民出版社。

(二)课题负责人研究基础

1.研究团队前期相关研究成果、核心观点

全国首倡的“生命与安全教育”的核心理念,通过其所主持的吉林省教育科学院生命与安全教育研究中心(2008年成立)的系统研究工作逐步推进,目前已成为学界比较公认的我国生命教育发展主要流派之一。十一五至十三五期间,组织吉林省广大学校教师开展了长期系统的教育教学研究和实践探索,对于生命教育同安全教育的科学关系及其实践中的相互推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探究,在全国教育学术平台发表了一系列专项论文和学术观点。我们主张:普遍的学术认知上,安全教育属于生命教育的一部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将“安全教育”置于“生命教育”之前与之分论并行,这表明对于生命教育和安全教育的科学定位,教育行政部门在兼容了学界认知之后,采取了将二者从相互交结与融合到明确单列的施行政策,使我国青少年生命教育实施中急切地布满了具有中国教育特色的安全符号。生命与安全教育的核心,就是倡导实施以安全教育为主线的生命教育,在加强自然生命理性保护的前提下,追求其人文生命健康发展的更高品质。这是符合中国教育发展国情的重中之重的教育,是施行国家教育规划、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立足与科学发展之本。本课题的核心研究成果,就是结合国家教育政策,有效开展青少年生命与安全教育的策略研究,通过扎实有效的中小学生命与安全教育普及型科研,创建各类学校拥有生命关怀与安全保障的良好学习环境,创建全社会关爱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文化氛围,创建青少年生命与安全教育的优质系统工程。

 2.课题负责人前期研究的社会评价

王野川同志主持的十一五至十三五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受到了生命教育领域的广泛关注与好评。我国知名中央教科所所长朱小蔓教授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生命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刘慧教授等全国重要专家学者,多次在全国学术大会上对吉林省的生命与安全教育普及型科研给予了充分肯定诸多全国重要生命教育机构和专家学者将吉林的生命与安全教育特色列入分析研究对象,对于其研究成就赞许有加。中国教育电视台、吉林省电视台、吉林日报、新浪、搜狐、新华网等众多学术和新闻网络媒体,对吉林省相关生命与安全教育的系统开展进行了宣传报道。

(三)课题负责人承担项目以及与已承担项目的关系

1.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教育部规划单位资助课题《未成年人生命与安全教育系统工程的科学构建》”。

    2012年12月获批立项,2017年1月完成结题;2016年获得全国教科规划办批准延期结题一年。

    2.主持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小学生命与安全教育研究》”。

    2008年8月获批立项,2010年1月结题;资金自筹,完成良好,顺利结题高度评价

    3.主持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小学校(幼)生命与安全教育的深化研究》”。

    2010年7月立项,2015年11月结题;资金自筹,完成良好,顺利结题高度评价。

    4.主持吉林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小学校安全教育研究》

2011年立项,2013年结题;资金自筹,完成良好,顺利结题高度评价

(四)课题研究的条件保障

1.时间保证

本课题的主要参人员,为吉林省教育科学院、吉林省教育学院等教育科研与教师培训专家和相关教育出版学者,对资源的掌控与调节能力,为开展研究提供了充足的时间保证。

2.资料设备

依托课题组成员所属单位吉林省教育科学院、吉林省教育学院、吉林大学等高端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充分利用其现有的科研资料与设备资源,为本课题研究提供资料设备保证。

我们相信,在省教育厅和省教育科学院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各位专家和全体参加研究的各单位各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够圆满完成本课题的研究工作,并能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

《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青少年生命与安全教育系统工程建设的深化研究〉国家级重点课题单位子课题立项申报通知》即将下发,请各市(州)、县(市、区)教科所,中小学、幼儿园密切关注并参照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