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软实力概念辨析为起点,从国家、城市、大学三个层面分析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理论意义。聚焦实际问题,以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为例,通过透视这所中俄合作大学从“0”到“1”的发展变化,阐述其对深圳文化特点及文化精神从“1”到“+”的影响,诠释其对中国文化软实力多维“+”的作用,说明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对于助力实现大学、城市、国家文化软实力协同发展,促进两国三市在教育领域深入合作,奠定中俄人文交流新基石,为中国文化软实力跃迁注入欧亚对接新活力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文化软实力;现代城市文明建设;中俄高等教育合作;跃迁
2019年12月21日,深北莫举办元素周期表节,带市民领略化学元素的奥妙
一、软实力的三个层面
1.国家层面
软实力(Soft Power)又称“软力量”“软权力”或“软国力”,概念源自政治学和国际关系领域。1990年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Joseph S. Nye, Jr.)在其本人著作《注定领导世界:美国权力性质的变迁》中首次提出,约瑟夫·奈将软实力界定为文化的吸引力、制度的吸引力、掌握国际话语权的能力三个方面。同年,约瑟夫·奈在另一篇文章《软实力》中详细阐述了软实力作为“权力的第二张脸”这一概念,意指让他国想自己所想的“同化力”,并进一步指出:如果一个国家能使自己的权力在他人眼中合法化,其意愿将遇到更少的抵抗。而这种实力的来源既可以是文化或意识形态吸引力,也可以是规则、机构或国际机制,还可以是跨国公司、文化[1]。由此看出,约瑟夫·奈所指的软实力概念更侧重于权力,旨在让其他国家按照本国意愿行动,实现方式不同于硬实力。
软实力概念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表述首次出现。报告第七章具体指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目的和举措,即“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为此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文化,弘扬中华文化,推进文化创新”[2]。由此可见,报告中的“文化软实力”概念以人民为出发点与落脚点,并不寻求通过软实力让他国满足自我私欲。
此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文化软实力”这一概念界定为软实力的一种形式,认为其致力于促进观点和思想的交流、促进对其他文化的了解,并在社群之间架起桥梁。其最终目的是寻求促进文化多样性的积极愿景,强调其是创新、对话与和平的源泉[3]。由此观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于文化软实力的界定同样淡化了约瑟夫·奈提出的软实力概念的权力色彩,并强调了其沟通与桥梁作用。
综上所述,无论是目的还是手段,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概念与约瑟夫·奈的软实力概念存在显著差别。约瑟夫·奈的软实力概念服务于美国的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概念则被赋予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内涵,不仅始终保持着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和沟通,更是以人民幸福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主张“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和“讲好中国故事”,强调本身所具有的吸引力与实力而非权力,是基于交流互鉴与平等合作的精神,通过做好自身而产生自然的吸引力,并非走国强必霸的道路,这也正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内涵所在。
2.城市层面
城市软实力对国家软实力的提升起着重要作用。许多学者对城市软实力的内涵和指标进行了定性定量研究。姜绍华指出,城市软实力主要指城市的精神与文化力量,包括城市政治、社会、文化、教育、公民素质、人文环境、体制机制与对外影响力等多个方面,并提出从城市形态、城市精神、城市产业与市民心态四个方面构建与提升城市软实力[4]。万伦来等则从文化基础力、文化价值吸引力、文化知识生产力、文化产业竞争力、文化体制引导力与文化创新力等六个角度对我国31个省会城市进行量化分析,把诸如高等院校数量、普通高校师生比纳入对城市软实力的评价体系指标中[5]。
3.高校层面
首先,高校软实力的内涵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从狭义上来讲,高校软实力表现为高校师生在学习工作、日常生活和科研中形成的凝聚力、影响力和感召力,学校办学理念、方针政策、办学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等。从广义上来看,高校软实力是指其精髓——大学精神。大学不仅是培养人才的摇篮,还为社会历练出与“文明”或“文化”规范相一致的文人学士。大学文化是大学的根系所在,是一代代大学人共同培植缔造的,又是为一代代大学人共享共染的。培育大学文化,旨在凝聚大学内在的精神品格,内核体现在精神、价值风尚和理想信念的追求上,实现文明教化,以文化人[6]。
一所高校,硬实力建设必不可少,即校舍、教室、仪器、餐厅等硬件建设,这是学校发展的物质基础,但高校软实力建设可使高校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与硬实力相比,软实力更加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当下高校的竞争归根结底是软实力的比拼。高校软实力的基本要素包括办学理念、师资队伍、学科专业、教学管理、运行机制、校园文化等,这些都是高校软实力建设的必要条件。诚如李化树把高校软实力划分为大学文化力、大学政治力、大学精神力与大学制度力等要素[7]。高校软实力反映了一所高校的理想和价值追求,体现了一所高校的现状和发展潜力。保持高校核心竞争力,提升软实力是关键。
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校长李和章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发展素质教育”座谈会中指出,办好新时代素质教育,立德树人是根本[8]。而德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还是高校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有助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教育外交桥头堡”。
其次,大学作为研究学问、探索真理的地方,是由知识精英共同组成的文化生命体,是人文精神的蓄水池、时代精神的播散地、文化播散的辐射源、科技创新的输出口、知识创新的思想库,在国家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人们通过教育来传授已知、更新旧知、开掘新知、探索未知,从而能够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更好地创造人类美好未来。大学文化,是大学人在对高深知识创造、理解、传授、保存、加工和创新的实践过程中,适应外部环境和整合内部过程中习得的“共性”[9]。大学文化不仅积淀、传承、发扬国家与民族文化,也不断创造、引领国家与民族文化的未来发展方向。
再次,大学文化软实力作为高校综合实力的“魂”,整合着学校里的各种资源,使之成为有机协调、优质循环的文化生态体。大学文化主要体现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大学文化软实力的构成要素正与之相应,主要体现为大学形象的文化吸引力、大学行为的文化创新力、大学制度的文化整合力、大学精神的文化凝聚力,以及以上四种力量共同作用形成的大学整体的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呈现出大学文化软实力“五力互动”的特殊文化结构。
综上所述,软实力不仅体现在国家层面,而且可以被细化地体现在具体的城市和高校。不同层面的软实力有不同的侧重点,但都离不开统一的精神与文化内核。发展国家的软实力需要示范城市,发展城市的软实力则可以大学为抓手。
自2003年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至今,中外合作办学规范化建设已20载有余,已由最初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有益补充发展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正是顺应这一时代发展所需设立。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以大学文化软实力为突破口,正在探索新时代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构策略。
深北莫生物系小班教学课堂
二、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从“0”到“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但国际话语权的提高仍面临挑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实现这一目标不仅意味着我们要增强文化自信,还意味着国家文化软实力尤其是国际传播能力亟待提升。中俄作为两个世界大国,面对国际问题有着高度共识,首当其冲表现在人才培养方面,坚持文明互鉴与教育交流先行。
文化软实力的构建需要历史的沉淀,而合作大学的建立拥有其历史文化的传承性。北京理工大学创办于1940年,首批进入国家“211”和“985”工程,首批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行列;莫斯科罗蒙诺索夫国立大学(简称“莫斯科大学”)于1755年成立,是俄罗斯最高学府,享有世界声誉。在18位苏联和俄罗斯籍诺贝尔奖得主中,有11位是莫斯科大学的校友或教师。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简称“深北莫”)的成立是中俄教育强强联合的产物,凸显了在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的前沿性与创新性。
高校硬实力是一个快变量,高校软实力是一个慢变量,但多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可以成为催化剂。这种催化作用体现在软硬实力转换、教学理念与方式的突破以及创新人才枢纽的形成三个方面。
首先,大学文化软实力促进城市硬实力的跃升。深北莫作为一所中俄合作大学从无到有,落户深圳后发展了一系列配套设施,包括中俄英三语国际幼儿园及未来不久将规划中小学的建设,这些都将促进整个城市与俄罗斯的深度联结,使之成为一个与俄罗斯在教育人文等领域交流对话与合作的中心。
其次,教育理念、教学方式的创新实现了从“0”到“1”的发展。教学模式采用中俄英三语授课,80%以上的教师由莫斯科大学选派,其中包括莫斯科大学聘请的美国、西班牙、摩尔多瓦共和国等国高校的著名学者。学校语文系硕士课程皆采用纯俄语教学;生物系硕士阶段的俄方老师以全英文方式授课,这无疑在教育过程中构建了国际视野的育人格局。此外,深北莫重视发展素质教育、科学基础和实践创新,采用小班授课方式,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启发式、研讨式、体验式的教学方法,这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能更好地应对跨文化交际带来的问题。
最后,高校作为培养人才和集聚各类人才的枢纽,在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方面能够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深北莫曾作为分会场承办了“印象俄罗斯”——第十七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是全市67个文博会分会场中唯一的高校分会场。文博会上,深北莫不仅展示了中俄文艺、体育、教育等领域的27项活动,还联动北京理工大学、莫斯科大学积极宣传文博会及深圳城市形象[10]。可见,中外合作大学在国际传播力与高校文化交流层面拥有独特优势。深北莫作为链接两个国家及相关资源的平台,在提升国家、城市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方面蕴藏着巨大潜力,不仅是教育合作的平台,更是城市文明对话、国家人文交流的平台。
2022年12月30日,深圳首届中俄文化节开幕典礼暨中俄新年联欢晚会在深北莫礼堂举行
三、深圳从“1”到“+”
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多年来,从改革开放政策落地到“一带一路”倡议实施,深圳在国家战略规划中始终发挥着重要的窗口作用。其经济快速增长,已发展成为国际现代化大都市,GDP总量已超过全球83%的主权国家[11],但仍然面临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的问题。时任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强在深圳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表示,到2025年要实现包括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国际传播能力提升、文化人才集聚等十大工程在内的“文化软实力跃升行动”。大学作为培养人才与科研创新的基地,对国家、城市文化软实力与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李化树所论述的国家、城市、大学与人才的关系:一流的国家,需要有一流的高等教育;一流的城市,需要有一流的大学;一流的企业,需要有一流的人才[7]。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拥有独特的优势和条件来充分展示城市的文化软实力。从改革开放之初到如今,深圳广揽人才。这座城市充满“多元、开放、包容”的文化气息,离不开学习生活在这里朝气蓬勃的大学生。据统计,2016年前的深圳,全日制高校只有10所,在校生也只有9万人。截至2020年,深圳高校增至15所,在校生达到16.93万人[12];城市常住人口10年间增长了714万,其中近一半拥有大学(大专及以上)文凭[13];共470家上市公司入驻,其中8家本土企业跻身世界500强,排名全国第三,仅比位居第二的上海少一家[14];在外企方面,世界500强企业中,超300家落户深圳[15]。更重要的是,鉴于深圳独特的产学研模式,学生可以实现读书与实践两手抓。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深圳在深北莫的依托下开展的中俄项目合作数量也形成了从“1”到“+”的局面。深北莫是中俄教育领域合作项目的排头兵,拥有独特的教育优势。近些年,深北莫不断加强同外界的交流合作,如与俄罗斯航空公司、OZON、俄罗斯科学院人口研究所、莫斯科国立鲍曼技术大学、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俄罗斯联邦政府金融大学、俄罗斯联邦政府立法与比较法研究院、列宾美术学院等知名校企达成合作共识,这些都将以点带面深入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实现深圳市教育、人文等领域的多元化发展,全面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精神是构建城市先进文化的核心,是植根于城市历史、体现于城市现实、引领着城市未来的城市特质,是城市软实力的核心。俨然,在后疫情时代,“数字化转型与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旋律,城市的发展更加依靠人文、媒体与科技的力量。深北莫既是大学文化软实力和城市软实力和谐相融的体现,也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大胆尝试与创新中俄合作办学的新模式。通过大学助力城市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带动大学生态圈的整体变化,成为国家、城市软实力的一部分。深北莫的设立,使得深圳成了一个更加多元的城市,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可能性,推动与俄罗斯和独联体国家进行更多行之有效且紧密而深入的合作。
2021年2月5日,深北莫组织近100位中俄留校师生开展“欢聚小年夜,一起包饺子”活动
四、中国文化软实力“+”
当今中国,软实力正成为国家形象和城市力量建设的一项重要指标。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对外开放始终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并积极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教育领域的合作是大学文化软实力的一种文化外交,是一种软实力的充分展示与互相渗透,致力于促进观点和思想的交流,促进两国文化的互鉴,并在国家之间架起桥梁。
为促进教育质量提升,提高国民文化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我国不断创新教育模式,鼓励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旨在引进世界优质教育资源、借鉴吸收先进教育理念。李军教授在其著作《中国高等学校软实力:生态竞争力研究》一书中指出: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引发世界各国在科技、人才方面的激烈竞争。国家的经济发展与腾飞需要依托大学的发展与人才的优势,保持高等学校的软实力即生态竞争力,不仅直接关系到高校的生存与发展,更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与强盛[16]。
无论是文化强国建设,还是全球标杆城市的打造,都离不开一流高校的支撑。在深北莫的建设过程中,也充分体现了“引进来”和“走出去”方针,实现了中国文化软实力更多维度的发展。具体来看,中俄文化导入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全过程,形成独特的科学与文化有机交融、实践与创新双驱互动的大学文化。深北莫既发挥了莫斯科大学综合学科的优势,用跨文化思维培养了学生扎实的科学理论基础,又发挥了北京理工大学理工学科优势,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创新及理学思维能力。通过引进、吸收两校先进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科优势,紧密结合国家战略和中俄全面战略协作,深北莫融合形成了高起点、国际化、综合性、特色型的基本特征。深北莫的建立,不只是中俄两国国家领导人在教育领域达成的合作共识,还积极推动了现代城市文明建设,带动了两国人民、团体、机构、区域组织人文交流与友好往来,成为中国文化软实力跃迁式发展的有效路径。
综上所述,提升大学文化软实力并非让高校同质化发展,而是在一个既定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框架下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发挥好独特优势作用。深北莫是中俄两国合作办学的旗舰项目,是北京、深圳、莫斯科三市在教育领域文化软实力提高的重要载体,也是促进两国文化多样性发展的重要举措。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指出的,文化软实力是国家和人民之间思想、信息、艺术和其他文化表现形式的交流[3]。深北莫正是以中俄两国师生为纽带加强教育领域的人文交流与文化传播,培养的人才还将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助力“一带一路”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在多极化发展的背景下,通过教育领域的合作办学提升国家、城市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和开创性价值。简言之,高校是引领城市软实力建构的重要因素,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阵地。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作为中俄教育领域人文交流的桥梁,推动实现了诸多从“0”到“1”,从“1”到“+”的跨越式发展,深化了城市间对外交往与国家软实力的建构。(作者何艳丽系莫斯科罗蒙诺索夫国立大学在读博士生;张湛系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高级主管、中俄法学比较研究中心科研人员。本文得到国家留学基金资助,系广东省普通高校青年创新人才项目“中俄科研与教育合作政策优化研究”[项目编号:2021WQNCX084]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党建网.软实力与当前国际关系若干问题——张国祚答Marc Abramson(马克·阿博拉姆苏)博士[EB/OL](2013-07-30)[2021-10-30].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3/0730/c40531-22376103.html.
[2]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站.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全文)[EB/OL](2007-10-26)[2023-05-12].
http://www.scio.gov.cn/tp/Document/332591/332591_6.htm.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The Soft Power of Culture Q&A[EB/OL][2021-10-30].http://www.unesco.org/culture/culture-sector-knowledge-management-tools/11_Info Sheet_Soft Power.pdf.
[4]姜绍华.从文化层面看城市“软实力”的构建与提升[J].山东经济,2009 (03):130-134.
[5]万伦来,张颖,任陈陈.中国省会城市文化软实力的综合评价[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1-8.
[6]向和.培育大学文化 再铸大学精魂[J].中国高等教育,2010(19):1.
[7]李化树.论大学的软实力[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04):48-54.
[8]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办好人民满意的素质教育——深北莫校长李和章在“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发展素质教育”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23-04-11)[2023-05-10].https://www.smbu.edu.cn/info/1031/7815.htm.
[9]张国祚.关于“软实力”和“文化软实力”必须搞清楚的几个问题[J].文化软实力研究,2020,5(03):5-10+2.
[10]第十七届文博会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分会场正式开幕[EB/OL](2021-09-23)[2023-05-10].https://www.smbu.edu.cn/info/1031/4616.htm.
[11]周天勇,侯启缘.周天勇:深圳经济特区四十年——成就、经验与展望[EB/OL].(2020-10-15)[2021-10-30].http://finance.sina.com.cn/zl/china/2020-10-15/zl-iiznezxr6068196.shtml.
[12]深圳市教育局.2020年深圳教育事业发展基本情况[EB/OL].(2021).http://szeb.sz.gov.cn/home/xxgk/flzy/tjsj/content/post_8653988.html.
[13]深圳市统计局.深圳统计年鉴2020[EB/OL].(2020).http://tjj.sz.gov.cn/attachment/0/811/811560/8386382.pdf.
[14]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余洋:新格局之下深圳上市公司的高质量发展之路[EB/OL].(2020).http://www.cdi.com.cn/Article/Detail?Id=17384.
[15]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世界500强”企业城市十年变迁史:深圳排名上升最快,杭州数量增加最多[EB/OL].(2020).https://mp.weixin.qq.com/s/zpWGyZEqFtJTqxwgr3jXiA.
[16]李军.中国高等学校软实力:生态竞争力研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
来源:《神州学人》(2023年第6期)
作者:何艳丽 张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