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教训
当前位置: 吉林省生命与安全教育学会 > 经验教训
当前位置: 吉林省生命与安全教育学会 > 经验教训

赴缅甸地震救援:用专业与汗水书写中国担当

发布日期:2025年04月22日丨 文章来源:  丨 点击:67

时间:2025/4/14       来源:中国应急管理

奋力救援,不辱使命。中国救援队、中国国际救援队、中国香港特区救援队圆满完成赴缅甸开展地震救援的国际救援任务,于4月9日下午平安回国。

在缅甸救援期间,包括社会应急力量在内的中国救援队伍,争分夺秒、不分昼夜,克服高温、余震等诸多困难,用专业科学的救援行动,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拯救生命的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同甘共苦的中缅命运共同体精神,续写两国人民患难与共的胞波情谊,向全世界充分彰显“和衷共济、守望相助”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和新时代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

中缅山水相连, 胞波情谊深厚。“中国和缅甸是同甘共苦的命运共同体”“中方愿向缅方提供需要的帮助, 支持灾区人民早日战胜灾害、重建家园”……缅甸遭遇地震后,国家主席习近平向缅甸领导人敏昂莱致慰问电,代表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 对遇难者表示深切哀悼,向遇难者家属、受伤人员和灾区民众致以诚挚慰问。中国政府向缅甸提供资金支持、物资支援。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中国救援队伍跨越山海、尽锐出战,各支队伍团结一致、并肩作战,用专业与汗水书写中国担当。

全力展现争分夺秒的中国速度。此次赴缅甸救援,不仅是近年来我国出动人数最多的一次,也是速度最快的一次。地震发生后,应急管理部立即启动响应机制,中国云南救援医疗队率先出征,成为第一支抵达缅甸灾区的中国救援力量。距地震不到 24 小时,中国救援队伍空陆并进,相继抵达重灾区,为生命接力,与时间赛跑,成为首批驰援缅甸的国际救援队伍。缅甸驻华大使丁貌瑞感慨,中国救援力量率先入缅协助救灾,让缅甸人民深切感受到中国兄弟的胞波情谊。

奋力展现科学专业的中国力量。飞越千里的驰援,肩负的是祖国和人民的重托。缅甸地震破坏力强, 搜救难度大,高温酷热、蚊虫滋扰、余震频频。面对挑战,中国救援队伍采取分区搜救、轮换作业、相互协同等措施,昼夜搜救、全力以赴,超过救援“ 黄金72小时” 仍不放弃。凭借丰富的经验、专业的设备、过硬的作风,中国救援队伍最终成功救出9名幸存者,极大鼓舞了缅甸受灾群众战胜灾害的信心。

倾力展现竭尽所能的中国温度。医疗义诊、防疫消杀、安全评估、赠送物资……中国救援队伍不仅尽最大努力搜救被困人员,还竭尽所能、毫无保留地支持缅甸灾区人民早日战胜灾害、重建家园。他们与缅甸灾区人民患难与共、同甘共苦,用暖心关怀传递温情,让缅甸人民发自内心地说道:“看到来自中国的救援队,我相信可以依靠的人来了。”昼夜的奋战、临别的不舍、内心的牵挂,中国救援队伍向缅甸人民传递着中国温度,深厚的胞波情谊在中缅人民心间缓缓流淌。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此次赴缅甸救援,中国救援队伍牢记嘱托、不辱使命,科学施救、注重安全,以钢铁意志、专业素养和拼搏奉献,展现中国救援力量风采,传递中国人民深情厚谊,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彰显价值。

同自然灾害抗争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此次驰援缅甸,是中国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生动注脚。让我们以此为新的起点,继续弘扬优良作风、磨砺战斗意志、苦练救援本领,为服务国家外交大局、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