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关注·持续提升课程思政建设实效
课程思政建设开展以来,“国家—省—校”三级课程思政体系已全面建立,课程思政研究、平台建设等专项资金有效落实,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等得到及时修订,一批相关案例经验、研究著述等相继问世。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当前课程思政在实施过程中,更关注思政元素的发掘和教师的教学,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学”。这个“学”可以具体理解为学习素养,体现在学情、学程、学业中。具体表现为,部分专业课教师在深入发掘、拓展、融合思政元素时,较少将学生的学习素养考虑进来;在结合课程讲解思政元素时,较少关注受教育者的真实感受;在对学生学业进行评价时,较少纳入学习认知、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学习投入等因素。上述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思政的教育实效。
课程思政的初衷是强化育人,要求每位教师的每门课、每节课都做到教书与育人相结合。针对部分专业课教师只负责“教书”的现象,课程思政是对其工作的引领规范。课程思政重申了教育的基本常识,即任何课程都要有积极育人的正能量,教师站在讲台上就是一道德育风景线。开展课程思政,仅仅发掘思政元素是不够的,尤其不能为思政而思政,甚至忽视专业知识教学去“满足”思政层面的需要。从根本上讲,课程思政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把握好教书育人的基本立场和价值取向,积极传递正能量,关心关爱学生。教师以身作则、潜心教书的实际行动也是课程思政的一部分,因此课程思政应全面关注学生的“学”。
课程思政要培养学习素养。课程思政主要是针对专业课来讲的。专业课在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体系中约占80%的学分和课时量,足见基于专业学习的学习素养培养是多么重要。学习素养简而言之就是“肯学习、爱学习、会学习”的良好素质,是学习力的体现。专业课教师要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价值观、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习毅力等作为课程思政要素自然融入教学中,将理性思维、批判质疑、探究精神、勤奋刻苦、乐学善思、信息素养、问题意识等视为专业课程的“影子教育”内容。这些思政元素不需要专门去发掘,是每门课、每堂课时刻都可以去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试想,如果一个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价值观出现问题,这当然是专业课教师要予以引导、批评教育乃至纠偏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朵英贤说:“有些课,特别是理工科的一些课程,主要靠课堂。如果他课堂听不懂,下来自己复习很困难,一段时间之后,他就会放弃这门课。”加强对学生学习素养的培养,正是建立在专业课并不容易学的认识基础上,也是落实教育部提出的增加课程“两性一度”要求的需要。
课程思政要关注学情。专业课教师关注学情,就是要在日常的教学与交往中了解关注学生,进而关心关爱学生,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爱”是一剂最好的思政良药,教师如果在课堂上“隔空喊话”“自说自话”,讲再多也无济于事。面对课堂上个别学生旷课、迟到、随意进出教室,以及做诸如睡觉、追剧、打游戏等与学习无关之事,个别教师“懒得管”,觉得“听不听是你的事,教不教是我的事”,殊不知,管理好课堂纪律便是最直接的课程思政。“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课程思政说到底是隐性教育,是教师以“四有”好老师的标准言传身教、春风化雨,以立德立言立行熏陶感染学生,将“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有机结合起来。这其中,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关注是基础的也是首要的。受高校学生规模、教师科研职称压力及外部繁杂事务等的影响,部分高校教师对学情的关注不够,师生交流不充分。授课教师增进对学生学情的了解,扩大基于教学的师生交往,延伸基于课堂的师爱,课程思政就会无声胜有声地入脑入心。
课程思政要发力于“教评学”。任课教师如何评价学生及其学习,这本身就是课程思政,是教师以从教的态度、育人的方式方法直接影响学生认知和行为的过程。“教评学”简而言之就是教师客观公正有效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业成绩,教师的价值取向、人格魅力、行为方式等均会自然嵌入到对学生的评价之中。部分高校重视“学评教”却忽视“教评学”,事实上两者都很重要。教师面对逃课、睡觉、玩游戏等课堂现象不敢管、不愿管、不会管,这本身就是在偏离育人初心,是违背课程思政理念,而以正确的评价引导、管理好学生,符合课程思政的要求。教师对学生学业要求不严、无视学习过程规范,甚至不考的不教、不教的不考,这也是违背课程思政理念,且是“水课”产生的重要原因,而“水课”这一形象比喻本身就是对教师未能履行好教书育人职责的真切评价。试想,倘若某教师的课被学生贴上“水课”的标签,这课还何谈育人,何谈课程思政?教师在施教与评价学生的过程中是否认真严谨、公平公正、客观全面,体现着教师的德行修养,更是课程思政最直接的体现。
(作者系浙江财经大学教务处处长、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作者:贺武华
《中国教育报》2023年09月19日第9版 版名:大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