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
当前位置: 吉林省生命与安全教育学会 > 生命教育
当前位置: 吉林省生命与安全教育学会 > 生命教育

扬龙之文化 育龙的传人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20日丨 文章来源:  丨 点击:24

来源:中国教育报

龚曦

    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注重挖掘旅游学科美育价值,探索立足传统课堂教学的第一课堂、整合各项资源开展第二课堂、建立校外红色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引进与自建优质网络教学资源的“四课联动”美育模式,“四课”融合共通、功能互补,从形式美育走向实质美育,努力培养一代又一代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以传统文化联动一、二课堂,营造“红色美育”氛围

 

    艺术类课程是以美育人的主渠道,学院课程教学侧重于学生审美判断力的形成与发展,在课程中将红色文化植入民间艺术,开设了公共选修课“现代女红工艺”,涵盖湖南湘绣品鉴、中国结编织工艺品、湖湘非遗等内容,遍邀各方人士讲课。课外,教师带领学生走进非遗体验馆、革命遗址博物馆等,结合传统艺术制作讲述艺术史、美学史、红色艺术故事,并引导学生开设主题展览,拍摄宣传视频,丰富校园文化,打造了视觉、听觉、触觉“三感”融合的红色艺术教育。课程还吸引了不少外国留学生一同鉴赏,扩大了红色文化的国际传播力。

 

    学院依托艺术类社团打造不同作品类别的“艺术工作坊”,配备在职或离退休优秀教师担任指导,鼓励学生将作品报送大学生艺术展演等比赛活动,提高指导教师和学生参与第二课堂艺术实践的积极性,有效解决了第一课堂艺术教学与第二课堂艺术实践“两张皮”的现象。

 

    以主题实践协同二、三课堂,丰富“红色美育”体系

 

    学院协同高校院系、地方艺术团、民间艺人、革命文物遗址等单位和场所,多渠道多方位配给美育资源,形成育人合力;依托“潇湘影视”“华谊电影小镇”“芒果TV”等平台,鼓励学生创作系列优秀文艺作品,在生活短视频征集、Vlog大赛中传递生活美,让学生成为尊重生活、通晓生活的“艺术家”。

 

    学院注重利用好“大思政”美育资源,在长沙市社区、橘子洲景区、湖南省党史馆等处定期开展“旅游文化传播”“助力景区管理”“服务社区发展”等一系列育人品牌活动。志愿者参与社区基层挂职锻炼,充分利用学院与企业、机构共建的“红色文化教育创新创业基地”资源,赴湖南湘西里耶、韶山、雪峰山、花瑶山背村以及山东乳山等地区开展扶贫、调研、文创、推广等“红色筑梦”实践活动,挖掘史料,设计“红色研学”旅游路线。

 

    以线上线下连接一、四课堂,彰显“红色美育”活力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如何让网络思想教育与美育信息化建设协同发展?如何真正以红色文化为引领,融合艺术教育与公共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呢?学院的做法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挖掘美育特色,打造专业教学精品课程。学院注重专业课教学与美育同向同行,抓住“互联网+教育”的发展契机,开创“专业+思政+美学艺术”课程新模式,同时利用校企对接产教融合平台,逐步将专业教学成果转化为美育科创成果。

 

    二是将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与网络课堂结合,建设“红色旅游景区促销运营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突破时空与成本费用限制,将红色景区促销运营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设置“自主学习—教学引导—在线实验—实验考核”等模块,进一步引导学生创作美学作品。

 

    三是强化美育特色,形成校园文化品牌影响。文旅融合背景下,学院教育通过“剧场里的思政课”“音乐中的思政课”等实践活动,浸润思政育人元素。开设“履行者”网络文化工作室,建设文旅青年传媒队伍,用短视频、微课堂、表情包、H5、微漫故事等年轻人特有的话语体系风格,传递党的温暖,传播党的声音。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团委书记)

 

李春 肖勇 王华

 

    鼓点紧凑,铙钹铿锵。音乐起,孩子们开始卖力地挥舞、快速地奔跑、敏捷地穿梭,龙滚、龙盘、龙腾、龙游……重庆市渝北区鹿山小学校(以下简称“鹿山小学”)的操场上,精彩的舞龙训练每天都在上演。

 

    近年来,鹿山小学深入挖掘、继承、创新“龙文化”,传龙言、行龙事、育龙人,用坚定的脚步,走出一条以“龙文化”建设助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成功之路。

 

    寻根溯源

 

    确立“龙腾”文化

 

    鹿山小学地处双龙湖街道,由水洞点校发展而来,先后合并了仙桃、丛岩、花石等地的多所周围学校,承担了更多的教育责任,也给学校发展带来了新挑战。

 

    文化是学校发展的魂。鹿山小学深知,破局的关键在文化引领,以文化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为寻找恰当的文化支点,邬开富校长带领团队一头扎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库,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发现源远流长的“龙文化”契合学校当前发展现状。首先,学校地处双龙湖街道,与“龙文化”天然亲近;其次,“龙文化”兼容并包的特性与学校校情、生情相匹配。上下同欲者胜,全校达成共识,努力构建以“龙文化”为核心的学校文化,培养新时代“鹿龙娃”,并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

 

    全面浸润

 

    打造“龙韵”校园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用环境,用学生自己创造的周围环境,用丰富的集体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所以,学校推广“龙文化”的第一步就是建设“龙韵”校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引领。

 

    为此,学校一手抓校园环境“硬文化”,在校园内建设以“龙文化”为元素的雕塑、园林景观,竖立龙形校园标识牌,在校服、书包设计中融入龙形图案,引导各班设计专属班级龙形象、办“龙文化”主题板报等;一手抓校园风气“软文化”,在“团结凝聚,奋进开拓”的龙之精神引领下,逐步形成了“善思、敢为、勤勉、奋进”的教风和“团结、创新、自信、敏行”的学风,让“龙文化”在校园中处处可见、时时可感,切实把校园变成无声的育人大舞台,全面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质。

 

    塑形铸魂

 

    构建“龙趣”课程

 

    2019年,在浙江宁波全国舞龙舞狮大赛上,一支舞龙队凭借精湛的技艺和高超的表现力斩获全国冠军,这支队伍就是来自鹿山小学的“鹿龙问天”队。这荣耀一刻,是鹿山小学多年来坚持打造“龙趣”校本课程所结出的硕果。

 

    为充分发挥“龙文化”的育人功能,学校积极占领课堂主阵地,根据各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开发了一系列“龙文化”校本课程,并分年级编制了校本教材《龙文化》。其中,低年级学生课程以读龙、听龙、说龙、画龙、唱龙为主,强调以“龙文化”铸神,传承龙之精神;中高年级的学生则在此基础上重点增加了舞龙项目,每班至少成立一支舞龙队,注重以“龙文化”塑形,让学生在运动中强健体魄。

 

    “舞龙是一项考验团队协作能力的活动,是学校打造‘龙文化’特色的重要抓手。学生在训练过程中,不但能‘野蛮其体魄’,强化力量、灵敏、协调、耐力等身体素质,还能‘文明其精神’,培育坚持不懈、团结协作等美好品质。”提到为何要在全校推广舞龙时,邬开富校长如是说。如今,舞龙活动已坚持开展了5年,成为鹿山小学的闪亮名片。师生人人会舞龙,处处有龙舞,天天有龙舞课,周周有研究,月月有比赛,龙舞教学已全面深入校园、班级和课堂。学校龙舞队经常参加各类竞赛,斩获多项冠军,向全国人民展示了“鹿龙娃”的风采。

 

    此外,在必修课程中有机渗透“龙文化”,也是学校利用“龙文化”为学生塑形铸魂的重要一环。学校积极推动“龙文化”进课堂,语文教师带领学生在课堂上阅读、赏析龙神话,美术教师则带领学生研究龙在历史上的形象变迁,劳动教师带领学生学做龙形特色美食……每一名教师都成为“龙文化”的发掘者、传播者和创造者。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得益于‘龙文化’的全面渗透,如今鹿山小学已成为师生幸福成长的乐园,学生变得更阳光、更自信、更坚强了。”邬开富校长称,“未来,学校将‘一张蓝图绘到底’,继续与时俱进地弘扬‘龙文化’,传承龙之精神,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接续奋斗,努力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李春 肖勇 王华)